我的母亲

再过两天就到母亲的生日了,我们姐妹几个正商量怎么给老人家祝寿,我也在考虑给她老人家买什么样的生日礼物,让她快乐高兴。这几天心情总是不能平静,常常想起家乡的那棵红枣树,那伴我长大的老屋,那在老家的童年的时光。

姐妹四人中,我最小,最得母亲疼爱。记得小时候,母亲常说:“你是个男孩该多好”。以前在农村,家里没有儿子的被称为“绝户”,是会被人看不起的。所以每当收麦的时节,每当春耕秋种的时节,每当街道上有红白事的时候,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要是有个孬儿也好呀”。是啊,只要有个儿子,母亲就觉得有脸面,有劳力,有靠山;哪怕这个儿子很普通。没有儿子,是母亲的一块心病。

其实,我有个亲哥,比大姐大几岁。大姐常说大哥聪明伶俐,秀气帅气。在校是好学生,在家是母亲的好帮手。可是他后来生病住院了,父亲长年在外上班,家里她们太小,母亲抽不开身去照顾他,所以经常是自己在医院接受治疗。那里的医生都很喜欢他,常常把他带回家。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有一种药物紧缺买不到,十六岁的亲哥就这样离开了我们这个家。

从此,母亲的天塌了,她的眼泪流干了,眼睛几乎哭瞎了,她要寻哥哥而去,她一次次拿起麻绳,但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她一次又一次的放下了麻绳。如果她走了,她的这几个孩子谁抚养?她们吃什么?喝什么?她们怎么活?每每想到这里,她还是忍住了。

即便再痛苦,再伤悲,生活仍然要继续,依然要奋力前行。因为有太多的责任和担当,有太多的亲情和牵挂。时间是治愈悲伤的一剂良药,几年后,母亲才慢慢从我哥的阴影中走出来。

所以,母亲多么希望我是个男孩,能挑起家中的大梁。然后,村里的热心人就给母亲出主意,把我送给家西的一户人家,这户人家有四个儿子,最小的一个和我一般大。这家大人很希望我能当他们的女儿,以他们的小儿做为交换。我的母亲没有同意,她舍不得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送给人家,虽然她想要儿子的愿望是那么强烈。不敢想像,我如果去了那家,我的未来将是怎样的惨状。听说,他们四个儿子只有一个成家,娶的媳妇还有点傻,勉强的过生活。这,就是我最为感恩母亲的地方。

我对母亲最刻骨铭心的爱,是母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听母亲说,我小时候得一种罕见的病,看不好,越来越严重。我三天三夜没一点动静,都认为我不行了,把我从老屋的里间挪到了外间当门的一个小床上,我好像已经没有了生命的迹象,来的街坊邻居都劝母亲把我扔掉。但是父母他们就是舍不得,他们日日夜夜的守候着我,陪伴着我,也许这人间的大爱感动了苍天,我竟然奇迹般的活了过来。这才有了现在的我。

母亲的坚强来源于她的大爱。白天,挑水,种地,洗衣做饭,看孩子;晚上,等我们都入睡后,她就会坐在昏暗的油灯下,要么纺花织布,要么缝衣服做鞋,天天忙到半夜。所以,我们几个穿着都会“像模像样”,从来没有衣服上有过洞或者补丁,一到冬天,我们的棉衣棉鞋就早早的准备好了,母亲从来不会让我们受冻。这是别人家的孩子羡慕我们的地方,这是我们姐妹几个引以自豪的地方。这一切要归功于母亲的爱和她的辛勤劳动。

母亲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的针线活。会插花,会做衣服,会织那种很复杂但很漂亮的布,所以,到我家请教母亲,求母亲帮忙的人很多,特别到春节前,来做衣服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母亲很热情,不管再累再忙,也总是有求必应,尽力帮助人家。所以,我很崇拜我的母亲。

现在,母亲岁数大了,生活已经不能自理,我们都轮流守候陪伴在她左右。可她还是很要强,不让我们给她洗衣服,非得自己洗,非得自己做饭,很多事情,她非得自己做。她脑子已经糊涂,常常做出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来。有时常常会大发脾气,乱打乱骂,有时会高兴的像个孩子。每当我读书的时候,她就会一直静静的看着我,那慈祥的眼神,那满满的爱意,一直在流淌。我在这流淌的爱意里,仿佛又找回了我的童年,仿佛又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不管我有多大年龄,在母亲的眼里,我依然是个长不大的小孩,我坚信,如果我一旦有危险,老母亲肯定会一如既往地冲锋在前。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您,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