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茵陈蒿

图片来自网络

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雪化了。土地是黑的,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无论是土地的黑,还是茵陈蒿的绿,其色泽都是丰腴的、饱满的,我能想象它遍地的繁茂。

不过,你若真要寻茵陈蒿的话,黑色的土地上是寻不到的。不是它不长,是因为都被当作杂草除掉了。要寻茵陈蒿,你得到高岗上、坡地上、河岸上去。我们村子西边的河岸上就有这东西。有一年母亲带着我去辨认过,择过。我还带根拔回来了几棵,种在门前开垦的园子边上,活了一棵,后来还是被婆婆当杂草拔掉了。今年正月开学前,好友王珍特意开车从许昌来采茵陈蒿。我们一行在朱阁寻了好几块儿地,最后才在一块岗地上寻到。那里的土地都有着胶泥的黄,地里有小块儿的石砾。肥沃的土地,是舍不得让它长满杂草的。种田的人偏心。

婆婆告诉我,茵陈有清肝明目、治黄疸的作用。我的婆婆是退休医生,婆婆的父亲解放前曾经在八士坊大街开大药房,那里是当时最繁华的地段。婆婆也因此从小就背《汤头歌》。我对婆婆的话深信不疑。

民间有句俗语:“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拿来当柴烧。”二月蒿,即茵陈,又叫白蒿。茵陈是白蒿幼时的名字,是小名。白蒿只在正月里才叫茵陈,才有药用价值,长大后就泯然众“草”矣。汪曾祺在书中记载的时间是二月,我想他用的日历应该是阳历。阳历二月,不还是正月么。

我在网上查阅了《本草纲目》,发现在《本草纲目  草部》的记载里,茵陈蒿和白蒿属于不同的药草,有不同的药用价值。茵陈主治大热黄疸等,白蒿主治风寒湿痹等。这让我又疑惑了。

查阅《搜韵》,“茵陈,蒿类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羽状分裂,裂片线形,密生白毛,花绿黄色,圆锥花序……”

再查,“白蒿,草本植物名。一名艾蒿,俗呼蓬蒿。……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食。一名游胡, 北海 人谓之旁勃。”

白蒿怎么又名“艾蒿”了呢,艾蒿是端午节时门上插的,不一样的啊!

算了,我还是相信母亲教我的吧,小时叫茵陈,长大了叫白蒿。我们这儿的人都这么认为的,世代相传。

今年春天,在姐姐家厂院后面的河道里,母亲发现了很多的茵陈。我不明白母亲为什么会寻到那里去,我猜想她是习惯了种田,估计是看看能在那个干枯的河道种些什么吧。母亲发现了茵陈,就像是探险家发现了宝似的。那几天里,母亲天天去采茵陈,天天蒸茵陈给大家吃,大人孩子也都喜欢吃。母亲告诉我,在那几天里,她的血压是最正常的,高压130多,低于以往任何时候,即使吃药,也没达到过这个效果。原来,茵陈还有这样好的效果。

我记住了母亲说的话。

现在是冬天了。我一天天盼望着春天,盼望着有碧绿的茵陈的春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