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地坛

北京地坛公园坐落在安定门外东侧,是北京五坛的第二大坛,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

地坛公园,不由得会让人想起这样的一段文字:“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上曾经学到过的一段文字,来自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里的文字。

地坛公园西门外那高大雄伟的牌楼,红墙绿瓦大门丁的大门。在公园中有上百棵古树,很过古树的树龄都超过了百年,成群的古树也成为了公园之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地坛公园养生园是我国第一家以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园区,园区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主要分区,配以五行、五色、五方的内涵,以水栖和陆路为经脉经络,将全园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形体。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退休的老人在健身休闲。

地坛公园这几年很火的景点银杏大道,位于北门的南北主道上。公园内共有200余株银杏树,栽植于上世纪50年代末。每到深秋,树下满地金黄,走在长长的银杏大道上,踩着厚厚的银杏叶,红墙映黄色,处处都是秋天绚烂的气息,处处都是入镜的佳景。

地坛公园最重要的建筑为方泽坛,现建筑为1981年按清乾隆时形制恢复。坛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之传说。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壝两重,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外壝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瘗坎一处。

一年秋末,我走进地坛公园,看到银杏大道游人如织,纷纷拍照。买了园内票走进方泽坛,已是傍晚。夕阳西下,只见一个四十岁开外的中年人,在方泽坛中央,朝四方跪拜,又朝中央的长方体青铜鼎跪拜。

说到地坛,不得不提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

史铁生《我与地坛》,语言朴实,富含哲理充满悲怆。史铁生对生死、命运的深度思考,达到哲学深度。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我与地坛》阐释向死而生,精神永恒的哲学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史铁生在地坛公园待了15年,忘记不了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时隔多年发现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散文《我与地坛》,史铁生思考“生死”这个人类话题,并认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种死亡观是豁达乐观的,对死亡坦然而不恐惧。从二十岁双腿截瘫到母亲离世,史铁生在地坛寂静中思考生命真谛,终于在精神世界站起来,成为巨人!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我是2012年初到的北京,记得那个寒冷的冬天上午我跑到地坛公园,祭坛与古树矗立,不见史铁生的车轮印。我骑着自行车在东城区雍和宫周边胡同转悠,有人讲永康胡同出个名人叫史铁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 地坛的秋天,让我看到了北国秋天的美。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
    李呦呦007阅读 4,179评论 0 0
  • 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想找个既能看花又有北京味道的地方转一转,在脑中搜索,一个地名跑了出来:地坛。 地坛是北京五坛中...
    永远是我阅读 4,053评论 2 36
  • 地坛还是史铁生笔下的地坛,但我所说的不是史铁生与地坛,而是我与地坛的邂逅。今天去雍和宫附近办事,吃过午饭,距离火车...
    感冒的梵高阅读 3,012评论 2 23
  • 在京城繁华重地有一个极其幽静的去处:地坛。 我来此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它与当代作家史铁生有着极其特殊关系,他曾...
    水云闲阅读 3,526评论 0 9
  • 像我们这一代文青,对北京地坛的直观感受大都来自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地坛公园离我住的很近,要去那儿亲见一下史铁生...
    川上六公子阅读 3,61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