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外科烟雾危害太吓人了!

导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外科烟雾很有可能成为职业暴露新的传染源。

随着科学的进步,外科电气器械因其切开的同时具有止血的能力,在外科手术领域运用得非常广泛。只要是在手术室工作过的人,都会闻过一股焦味,甚至有人将其戏称为“烤肉味”,这就是外科电气器械切开组织时散发的外科烟雾的味道。

然而,外科烟雾由于含有非常多如碳氢化合物、腈类、脂肪酸、酚类等有害成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手术视野,因此现在手术中通常都会用吸引管吸除手术中产生的化学烟雾,即使如此,仍有一部分化学烟雾残留在手术室的空气中。过去我们认为外科烟雾只是一些有毒化学物质的混合物,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外科烟雾很有可能成为职业暴露新的传染源。

外科烟雾中存在病毒颗粒

韩国全南大学的学者随机选取了11位进行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的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在他们进行手术期间,对其手术中的吸引气体进行收集的分析。

略显复杂的气体吸引和过滤装置

结果,通过聚合酶链反应试验(PCR)后发现,11名患者中有10个患者手术吸引出的气体中检测出了乙肝病毒(HBV)DNA,剩下的那名患者正向测序是阳性,反向测序是阴性。

也就是说,PCR证明了外科烟雾中存在HBV颗粒,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内镜手术。而先前的研究也证实了在外科烟雾中存在HIV和人乳头瘤状病毒(HPV)的存在。

我们知道,外科烟雾的产生是由于外科电气器械将高热量传导到细胞上,细胞液蒸发,蛋白质变性,进而组织碳化,细胞残骸进入空气中形成含有悬浮颗粒的烟雾。虽然高温杀死了细胞,但是细胞中的病毒颗粒仍可能存在活性。

韩国学者在《职业环境医学杂志》(四大名刊之一的BMJ旗下杂志)中透露下一步将针对外科烟雾中的HBV是否具有传染性和致病性进行动物实验。但他也猜测,由于HBV可以在已经干结的血液中存活7天,而且已经有研究证明外科烟雾中含有的活性HIV,可感染培养的人类T细胞,因此不排除外科烟雾中的HBV仍具有活性并有感染人的能力。

适当的个人防护很重要

通常我们的手术团队都会穿戴手术隔离衣、无菌手套、外科口罩,偶尔会佩戴护目镜。然而外科烟雾不可能完全吸除,一定会有一些残留在手术室的空气中,形成气溶胶。

而我们平时佩戴的外科口罩只能阻挡至今大于5μm的颗粒,对95%颗粒小于5μm的外科烟雾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即使佩戴口罩也会闻到烟味。而那些辅助手术台上医务人员的巡回组成员,由于他们没有隔离衣的保护,暴露在含有烟雾颗粒的空气下。如果皮肤上有创面也会给病毒颗粒进入人体的机会——虽然传染病病毒感染人的机会和病毒载量与宿主免疫力有关,但是已有皮肤或眼睛接触烟雾可能导致HIV感染的报道。就算没有感染,烟雾颗粒也会进入人的呼吸道,造成各种呼吸系统症状。国外最先进的口罩为PARP(带动力的空气净化呼吸面罩)能把过滤后的空气泵入呼吸罩内部,并在内部产生正压,防止手术烟雾进入口罩内部,但是在我国国内普及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另外我国医院手术室大多缺乏完善的排烟通风系统,基本上也只有三甲医院有百级层流手术室。在我国目前临床上却仍对手术烟雾的危害和防范认识不足,对于防反烟雾的设备欠缺投入的大背景下,外科烟雾问题还将长期存在,手术室的人员应该更加注重自我防护。而医院感控部门也要关注外科烟雾引起的潜在院感问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撰文 | JEROME GROOPMAN 译校 | 王宇歌(免疫学博士) { 导读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简称...
    知识分子阅读 2,914评论 3 14
  • 读到这篇文章,我突然想到一位大学室友,她记忆力超强。每次不管是课堂知识,还是生活中的小事,她都过目不忘,我需要学习...
    MISS任阅读 281评论 2 0
  • 这世间谁在经过,这一百年里遇见了谁,遇见了这人海茫茫吗,遇见了这是是非非吗,遇见了这些磨难纠缠吗?不是,只是遇见了...
    海月中天阅读 466评论 0 1
  • “时间律”也就是花再多的钱都无法瞬间获得,只能用时间换的东西。比如说:坚持不懈的练习瑜伽,扎马步,站桩,才能不断精...
    王娇fineyoga阅读 16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