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忙碌了一天,太阳已经落山,早过了打卡签退的点儿了,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家。
走出单位大门,凉风习习。脑袋忽然清醒了许多,这段时间,工作太忙,经常头昏脑涨的。赶紧回家做饭吧,老婆可能还在单位加班,她也总是没时没晌的。
此时要回的家,很明确,就是城里小区的家。是一套100平米左右的单元楼。成员都到齐的情况下有我、老婆、儿子、女儿,还有一条非常听话的比熊,我给她取名嘟嘟。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人员是到不齐的,开学期间,儿子女儿都不在家,我和老婆经常加班,彼时能够在家的就只有嘟嘟自己了。所以这时的家里经常两个人还凑不齐,一个人到了上班的点儿还等不到另一伴儿下班回来,只能赶紧垫吧垫吧(简单吃点东西)再次上班去。
最快活,最忙碌,做饭最有劲头儿的应该是在假期期间,儿子女儿都放假回来了,上班时间再忙,下班也要赶紧回家给孩子们做饭的,无论做得好吃不好吃,一般情况下只要做了孩子们还是会吃的的——出于对劳动的尊重。如果不做的话,可能兄妹俩要点外卖的,也可能什么都不吃了。所以为了他们的健康,还是做不太好吃的家常便饭好,因为我手拙,做的饭确实比算不上美味。
嘟嘟最高兴的也是在假期,因为这个时候有人和她玩,平时在家孤独的很。当听到家人的脚步声的时候,她总是在门里玄关处等着,等开门后直着身子跳着撒娇,摇着尾巴转圈圈,然后会把拖鞋叼过来让刚进门的家人换上。
有一个周末,我和老婆都没有加班,难得清闲。老婆突然说,咱回家吧,快一个月没回去了?我一时没反应过来,回家?回哪里?老婆有些发怒:当然是“回”我家了,回去看看我爸妈。哦,原来是要“去”岳父岳母的家。这当然是要去的,一般情况下我和老婆都是一起去的。
原来有时候也和老婆孩子一起回老家看我的父亲,他独自一人在农村的老家。后来给他在城里找了一个看大门的工作,逢年过节的时候把他接到家里,老家也就很少回去了。一次闲来无事,忽然来了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独自开车回老家的院子看看,结果开门一看,很是惊讶:杂草丛生竟有一米多高,路都掩盖了。巷子里的小孩子都用陌生的眼光看我,只有几个老人见面打招呼:回来看看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还没老,竟也有这种感受。
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我们两口子都在农村的一个学校住,儿子从小也在这里长大。同事们问儿子:你家是哪里的?那时儿子大概四五岁,若有所思的回答:爸爸是城东的,妈妈是城西的,我是哪里的好呢?我就是这个村的吧,爸爸妈妈都在这里我就是这里的。
正在停车场找车,手机响了,是老婆打来的:我还得加班,你自己吃饭吧,不用等我了啊……忽然放慢了寻车的脚步,还回家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