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三部牛市教科书驱动逻辑演变,如何利用当前更平缓斜率结构牛

A股近20年来的三轮核心牛市特征,堪称三部牛市教科书,每一部都富含不同驱动逻辑。

1. 2005-2007年是经济增长叠加盈利驱动的全面牛,宏观背景:中国加入WTO后红利集中释放,经济高速增长,企业利润,尤其是周期股爆发式提升。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制度性痼疾,释放了制度红利。

市场表现:所有板块普涨,煤飞色舞是典型标志。上证指数从998点一路飙升至6124点,这是A股历史上幅度最大、最令人怀念的基本面牛市。核心驱动力:业绩。股价上涨有坚实的盈利增长作为支撑。

2. 2014-2015年是杠杆资金叠加情绪驱动的资金牛,宏观背景: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处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政策上鼓励金融创新,流动性宽松。

市场表现:杠杆疯牛。场内外配资野蛮生长,形成巨大的资金推动力。特点是涨得快、涨得猛、泡沫大。创业板是先锋,但最终演变为全面的泡沫牛。随着监管清理配资,牛市以惨烈的股灾形式终结。核心驱动力:资金。脱离了基本面的资金自我循环和极致的市场情绪。

3. 2019-2021年是产业升级叠加机构定价的结构牛,宏观背景:中美科技竞争白热化,国家将科技自立自强置于战略核心。资管新规下,居民财富向资本市场转移。

市场表现:极度分化。以茅指数和宁组合为代表的核心资产、赛道股,新能源、半导体、医药,走出了长达数年的超级行情,而大量中小盘股票和传统行业表现平平。公募基金规模暴增,掌握了市场定价权。核心驱动力:产业趋势与机构资金。是围绕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价值发现和资金共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三轮牛市清晰地展示了A股从齐涨共跌到结构分化、从散户主导到机构主导的演进历程。

当下市场诊断:为何史无前例的大牛市言之尚早?两融余额9800亿,为2015年峰值45%,这是衡量场内杠杆和核心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核心指标。当前水平表明,1. 杠杆水平健康:没有出现2015年那样的疯狂加杠杆行为,市场根基相对稳固,系统性风险较低。2. 投资者心态谨慎:主流资金并未大举入场,更多的是存量博弈或缓慢增量的状态。新增开户数82万户,较峰值下降61%,这是衡量场外新增资金和散户情绪的关键指标。

数据表明,1. 赚钱效应未广泛扩散:真正的疯牛或全面牛必然伴随着大妈入市的盛况,目前远未达到。2. 市场情绪仍在修复期:经历2022-2023年的深度调整后,信心的重建需要时间,远未到狂热阶段。

结论很清晰: 当前市场更像是一场由政策预期、估值修复和结构性产业逻辑驱动的预热或早期阶段,其资金和情绪基础与史无前例的大牛市相去甚远。

未来推演与策略:如何在结构慢牛中生存与盈利?1. 结构牛意味着什么?选股重于择时:未来很难再现买入即涨的行情。机会将集中在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如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技术,具备真正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的公司上。放弃普涨幻想:必须接受一部分股票持续走强,而另一部分股票被边缘化的现实。齐涨共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2. 慢牛意味着什么?波动是常态:慢牛并非没有回调,反而是进二退一、震荡上行的节奏。这需要投资者有更强的定力和更长的投资视野。牛市中的急跌,往往是买入机会是金科玉律。在慢牛中,每一次因情绪或短期利空导致的恐慌性下跌,都是上车优质资产的好时机。

3. 投资思维的彻底转变,从弱势思维到强势思维,弱势思维:频繁交易,追逐热点,害怕被套,稍有盈利就卖出。本质是对所持股票没有信心。强势思维:不要频繁换股。深入研究并坚定持有处于景气周期的行业龙头,敢于在调整中加仓,享受公司成长带来的主要收益。

买点不能太苛刻:在牛市趋势确立初期,试图买在最低点是徒劳的。采用分批建仓的策略,在相对合理的估值区域买入并持有,比执着于那一点点价差更重要。

4. 至关重要的离场信号,当市场不再讲逻辑、不再看基本面,而是开始消灭低价股时,意味着所有能推动上涨的资金和情绪都已耗尽,盛宴即将散场。

2025年的市场,大概率将延续并深化2019-2021年结构牛的特征,但可能伴随着更广泛的行业轮动和更平缓的斜率,即慢牛。驱动力量将是政策托底,产业突破,叠加机构与外资增量资金,而非全民杠杆。

对于投资者而言,放下对全面牛的渴望,拥抱结构牛的现实,将精力集中于:识别核心赛道,数字经济、先进制造、消费升级等。挑选优质公司,龙头、有技术壁垒、现金流健康。保持战略定力,忽略短期噪音,敢于在下跌中坚守和买入。警惕市场过热信号,垃圾股满天飞时考虑逐步离场。在当前这个阶段,保持耐心、深入研究,比任何追逐口号的行为都更为重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