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汪大集

六汪集在胶南是有一席之地的,和泊里集,王台集齐名。

以前的六汪集挺大,在现在的六汪医院门口,东边是新华书店,后来泰薛公路改道加宽迁移了位置。

集市就是大型的露天商场,所需物资一应俱全,粮油市,服装市,肉市,鱼市,牲口市……还有唱戏说书的艺人。

赶集听书是我接触历史文化的很大一部分,老艺人坐中间,四处围着来听书的村民们,记得讲三侠五义还有刘墉传。

逢五排十才逢集,我去赶集还得正好遇上星期,那时候作业很少,我和我一个小伙伴,从家里步行走去,泰薛路刚堆好路基,我和他躺在那斜坡上,听的也是很投入,一般是讲到关键时候就停下卖关子收钱,其实就是出心给,多少不限,可我俩是一分也没有啊,只好溜了躲一躲,开讲了再回去。

赶集听书我持续了好几年,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电视入户、吃这碗饭的就逐渐凋零了。

赶集的时间跨度很长,上初中就在镇上,和同学们没少去,兜里没有钱,去也是溜达。后来参加工作在镇上一家企业,发了工资就会赶集买点鱼肉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逢年过节买件衣服打扮一下自己。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那时候老家的大集给我的印象就是绚丽的,五彩斑斓。

我的父亲和叔叔大爷们一样,赶集是必不可少的,油盐酱醋和种地的家把式都需要等逢集一起买,家里多余的东西也需要赶集卖了换钱。

父亲年轻时候赶集喜欢骑自行车,一辆老海燕(后来我骑着上完初中,天天坏),后座上一般买点大葱或者粉丝,都是家里日常的必需品。

晚年的时候他赶集都是步行,有个皮包挽在胳膊肘上挎着。他一直喜欢吃八带鱼和鸡鱼,有的地方叫扒皮鱼。每年下来新鲜的时候他都会买,我也可以跟着尝尝鲜。

四月二十是比较大的集,本地人叫逢山,我所在单位会发一个月工资并放假,可见其重要性,因为这个时候马上就要麦收了,需要置办农家所需的工具,叉,木掀,扫帚等等好多。

本地有一种小樱桃正好在这个时间熟,晶莹剔透,既好吃又好看,我们叫它樱珠,赶四月山买樱珠这也是父亲的爱好,每次回家都会吃上他买的樱桃。

小时候猎奇心比较重,还和小伙伴一起逛过好几次牲口市,那是赶集唯一有点江湖色彩的地方。因为一头牲口值不少钱,大的贩子一买好几头,都是现金交易,那时候最大的面值还是十元的。为防止被人盯上,买家和卖家之间的问价和还价都是靠手语进行,把手伸进对方上衣里面,伸指头讨价,配着面部表情甚是有趣。还有一项手艺是掰开牲口的牙齿看牲口的年龄,估计这门手艺也失传了。

大集依然存在,给了周围居民的极大方便,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看到来来往往的人们就会想起我的父亲,好像他还在人流当中流动,还在问价讨价,还去买他喜欢吃的八带,鸡鱼,樱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汪桥集,是我启蒙期的主要一个词。在这里,我读完小学,一切文化知识从这里起步。这个起步,基础是扎实的,内容是丰富的,...
    田埠老骥678阅读 3,258评论 0 10
  • 时光荏苒,一晃,十年过去。 当我再度光临汪桥集时,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和父母分家已有两年,饲养了一头猪。那时候,...
    田埠老骥678阅读 2,571评论 0 7
  • 汪桥集有着深远古老的历史,听上两辈人说的。历史的源头无法考证,只能从我的记忆开始,搜索他的古色古香、人来人往、辉煌...
    田埠老骥678阅读 3,349评论 2 10
  • 生活像是永远都停不下来的车轮,每一个上了车的人,只有拼命的学会去驾驭它—— 最近准备搬家,偶然发现了一本被“尘封”...
    肥宅大学士阅读 3,068评论 0 2
  • 每逢农历四月十八、二十八,老家乡下都要逢两场大集。乡下的大集有着固定的日子,到了日子,人们便不约而同地聚到...
    孔方门下走狗阅读 906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