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已经out,高效能人士都推崇精力管理

你是不是每天用着滴答清单之类的待办事项工具,电脑开着微信客户端,手机不停地弹出新的通知事项,把日程安排得满满还觉得自己时间管理做得很好?你是不是习惯叫外卖填饱肚子,用咖啡提神,甚至要吃安眠药入睡?你是不是每天工作到一半就开始精力涣散,焦躁易怒?你是不是本来计划着晚上回家要和家人度过亲密时光,却在下班后疲倦得失去情绪?

如果你有以上症状,恭喜你,你找到了一剂良药——精力管理。

管理精力,而非时间

为什么要做精力管理?

精力,而非时间,是高效表现的基础。

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精力,它直接影响着我们处理一切事情的效果,甚至决定着我们生命的终极质量,而如此重要的精力却经常被忽略。我们的精力管理做得越好,就能变得越高效、充满活力,实现全情投入——全身心地投入手头事务,在早晨对工作充满期待,晚上高高兴兴地回家,在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间画上清晰的界限。学会高效、明智地管理精力,能为个人和组织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精力管理到底是什么?

精力包括四个维度: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实现全情投入需要调动上述四种彼此独立却又互相关联的精力源,它们就像发动机的组成部分,缺少任意一部分都会导致熄火。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都会削弱精力,我们必须不时更新精力以平衡消耗,利用短跑运动员的思维——消耗、恢复、消耗,让精力保持有节奏的波动,而不是像马拉松运动员一样,无止境地逼迫自己,最终在某个时点难以为继。

相信你看过或者至少听过《刻意练习》这本书。我们必须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进行系统训练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而精力管理的四个维度同样需要刻意练习。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司运动员”,甚至我们的恢复时间比专业运动员更短,工作要求和时长比专业运动员更长,因此,我们必须利用积极的“仪式习惯”,即具有高度计划性的行为来帮助我们在少投入的情况下保持高效。

精力管理该怎么做?

我们可以按照三个步骤来实现精力管理——目标-事实-行动。

1.明确目标。首先,想明白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留出一段不受干扰的时间,拿出笔和纸,回答以下问题:

你最珍视的价值观和长处是什么?(各列出五条,如果一开始列了很多,可以逐渐划掉直到只剩五条)

如果现在就是人生的尽头,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三个道理是什么?为什么它们如此重要?

想想你特别尊重的一个人,描述他/她身上最让你钦佩的三种品质。

你能做到的最好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你希望你的墓志铭如何总结你的人生?

之所以要回答以上问题,是因为我们需要内在驱动力。因为外在激励实际上会损害我们的兴趣,当一项我们本来很喜欢的东西和外在奖励联系起来后,我们对它的兴趣很快就会消退了。如果对你而言写作的最好回报就是写作,画画的最好酬劳就是画画,这才是你真正感兴趣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下去的东西。

供参考


2.认清事实。勇敢面对自己当前的精力管理状况,逐一进行分析。

体能——你是否明知道适度锻炼有很多好处,不仅对身体有益,还能促进脑细胞活跃,却依然不锻炼?因为这需要我们踏出舒适区,而且见效比较缓慢,而大部分人在看到明显效果前就放弃了,而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情感——你是否很喜欢看电视?心理学家发现,长时间看电视会导致焦虑增长和轻度抑郁,对情感的影响相当于吃垃圾食品对身体的影响。除此之外,如果你很容易控制不住情绪,可以尝试在发飙前先深呼吸放松,或者用自嘲表达自己的沮丧。

思维——你是否很久没有学习新的东西,或者看完一本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思维会逐渐退化,学习新东西会变得更加困难。然而,用进废退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我们真的就此放弃学习,脑袋很容易就此萎缩,这就是为什么要做终身学习者,保持思维活跃度。

意志——你是否认为自己把精力用在别人身上,就会导致自己的需求被忽视?是否很少将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前面?其实自私自利会削弱我们的精力,适度付出反而对自己有利,这也是格局的一种体现。

3.付诸行动。建立良好的仪式习惯(坚持与家人共同阅读、固定每天健身等),摒弃“应急”的习惯(通过抽烟喝酒缓解压力,靠吃垃圾食品提升精力,放弃不能得到及时反馈的长期目标而投入看起来简单的短期事件等)。

人的行为习惯只有5%受自我意识支配,95%都是自动反应或者对某种需求和紧急情况的应急反应,所以积极的仪式习惯可以大大减少我们的精力消耗。而面对难度越大的挑战,仪式习惯就越要细致入微,这样比较容易执行。我们可以通过逐步建立积极的仪式习惯,由量变达到质变,从而实现全情投入。

总结一下,精力管理需要做好四个互相链接的维度管理,通过健身和健康饮食储备好体能精力,通过转化负面情感、获得正面情感储备好情感精力,通过保持专注和乐观储备好思维精力,通过寻找生命的意义储备好意志精力。在此基础上,建立积极的仪式习惯,不断取得阶段性成功并最终实现全情投入,你的人生将从此充满活力和希望。


道理懂了,还需实际运用。光看是没有用的,积极行动起来吧~感觉下次能再写个实践版感言,哈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