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轻言他人短长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晴

当年张煜医生名噪一时,以指南为“天宪”,激烈抨击千里之外同行的治疗方案,最终离开了北医三院。如今他虽不再是医生,但其在网络上随意臧否同行诊疗的习惯依然未改,令人不禁沉思:在医学这片需要敬畏与协作的土地上,随意评判他人诊疗方案,究竟播撒的是智慧还是荆棘?

医疗决策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患者个体差异如指纹般独特,病情演变如流水般不可预测,再加上医者当时所掌握的信息与面临的局限——这一切都使每一个治疗方案成为特定情境下的独特产物。指南纵然凝结着群体智慧,但终究无法穷尽临床的复杂光谱。前日推崇的方案或成为今日审慎的对象,所谓A级证据也未必是万应灵丹。

张煜动辄以指南为唯一准绳,挥舞着“不按指南就是垃圾”的大棒,实则是将精深的医学实践粗暴地扁平化,无异于刻舟求剑。医学的智慧,恰恰在于在指南的框架内寻找个体生命的独特通路。

更令人忧惧的是,这种轻率评价对医患信任根基的腐蚀。当一位医生为否定同行而轻易在患者心中播下怀疑的种子,动摇的将是整个医疗行业的神圣尊严。患者今日在你的暗示下质疑他人,明日也必将在他人言语中质疑你——信任一旦瓦解,便如流沙难聚。

曾听闻下级医院医生将患者转诊某上级医师后,患者归来时却对原院医生充满微词。原来那位上级医师惯于贬低下级医院以自抬身价。当真相浮出,下级医生们选择停止转诊,那人的影响力终如秋叶凋零。此例警醒我们:轻慢他人者,终将被同行轻慢;尊重协作的桥梁,才是职业生命的真正滋养。

这种贬低他人以自抬的行径,其深层根源常是内在的不自信。真正的专业自信,如深海静流,无需靠贬损他人来证明。它来自持续精进的学识、对复杂性的敬畏,以及对同行在各自战场艰苦付出的理解。医学的殿堂里,谦卑是最高级的自信——它深知边界,因而懂得尊重。

我们并非要禁锢必要的学术争鸣。但评价,必当立于全面了解事实的基石之上。法官断案尚需双方陈词、证据交锋,医者岂能仅凭只言片语或一纸病历就断言他人过失?若有疑虑,院内讨论、学术会议、私下电话沟通,皆是正道。

跳过所有专业程序,直接诉诸公共舆论进行道德审判,非但无助于医学进步,反而撕裂行业尊严,污染医患间本应澄澈的信任池水。《中国医师道德准则》明示:医生需“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相互学习,团结协作”,同时“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随意臧否,既违背了团结协作的伦理,更远离了严谨求实的精神。

张煜医生在网上肆意批判其他医生后发生了舆论海啸,当时曾获北医三院多次机会,却终因固执己见与舆论压力离开。其令人惋惜之处,不仅在于他丧失行医资格,更在于他始终未能深刻自省其言行之失。当批判同行的姿态成为流量密码,当“揭黑”成为自媒体时代的金矿,其作为医者的初心是否已然蒙尘?这值得我们每一位从业者警惕: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生命,更是对医学事业本身的敬畏之心。

医学的征途,需要如履薄冰的谨慎与如见大宾的尊重。面对同道心血结晶的诊疗方案,慎言慎断,不在患者面前妄议他人——这并非世故圆滑,而是对复杂生命的敬畏,对专业精神的坚守,更是对那维系医患信任、支撑我们负重前行的脆弱桥梁的守护。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共同守护医学殿堂的圣洁光芒,让信任得以在医患之间如春水般自然流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