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聊

全世界每个人都有过一种神奇的经历:无聊。当我们对当前的事情缺乏兴趣、想要做点别的事情的时候,无聊的感受就出现了。
科学家们认为,无聊本身是一种信号,它让我们将兴趣转移到其它事情上。无聊之后要做的事情,既取决于无聊前正在做的事情,也和无聊时所处的环境有关。虽然无聊的感受大多和消极的行为相关,但有时无聊也能激发更多的创造性。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无聊的含义、作用和背后的神经科学原理。

神经科学·心理学

什么是无聊?

几乎每个人都无聊过:比如,绝大多数美国人每天至少会感受一次“无聊”[2]。不过,无聊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科学家们一般把无聊定义为“想要却得不到舒服感受的体验”[1]。按照这个定义,无聊是一种负面的心理感受,往往出现在我们找不到更好的事做时。由于无聊发生的如此频繁,科学家们非常想知道无聊的原因和作用。

什么样的人、什么时候会无聊?

每个人,不论年龄、住址和性别,都经历过无聊。不论是在家、在学校还是在工作,无聊可能发生在随时随地。

在一项约3000人的研究中,参与者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评估自己的状态无聊程度。结果发现,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受到“无聊”:男性比女性要感受到更多的“无聊”,年轻人比老人更多;有些地区、有些时候的人更容易“无聊”,比如上学、上班的时候,或者学习知识、与同事或陌生人在一起的时候。相比而言,人们在与朋友、家人相处的时候更不容易感到无聊,或者是在吃饭的时候。从时间上看,下午比起早晚更容易无聊。当人们感受到无聊的时候,要么在做的事情太简单、要么太难,这两个极端会迫使我们失去对当前事物的兴趣和注意力。如果一件事情刚开始令人兴奋但逐渐平稳下来,人们也会感到无聊。

状态无聊state boredom:特定时刻或短时间的无聊感。

当无聊的感觉促使我们去做新事情、探索新事物时,这些新事物可好可坏。科学家发现,经常感到无聊的人可能也经常感到孤独、愤怒、悲伤或忧愁[2]。对于抑郁症患者或脑外伤患者来说,无聊感可能导致更为极端的后果[3]。无聊感也会提高做作业的难度。目前来说,还没有任何疗法或药物能让人们摆脱无聊,不过人们自己就发明了很多方法来应对。

无聊感也有积极的一面。它可能会激发我们的灵感、发挥我们的创造力、运用我们的想象力。

为什么我们会无聊?

当人们感到无聊时,人们首先感到的是无趣、不开心。这时候人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常常会走神,觉得又累又困、度日如年。

科学家认为,这些负面的感受是身体给自己的信号,它提醒了自己,眼前的事情不够吸引我们,自己并不喜欢现在的活动、最好找点别的事情[4][5]。无聊感也促使人们探索新的事物。它就像一个特殊的警报,让我们注意到自己正在做不想做的事,帮助我们去做更喜欢做的事。无聊感也能帮助我们锁定在最终目标上、防止停顿在细枝末节上太久。

虽然我们无聊的时候会放下手头的事情,不过,有时候人们没法立刻做点别的事情——比如上课的时候,就算听着无趣,你也不能立马起身离开教室而不被老师发现。人们对无聊的应对方式也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看电影看到无聊的人比做作业做到无聊的人要好选的多。

遇到这些没法立刻摆脱无聊的情况,怎么办?有的人会选择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主动走神、自娱自乐[6]。或者有些人会用更兴奋的方式来解读当前的事情——比如,同样是面临不得不完成的作业,有些人会选择让作业看起来更有意思来摆脱无聊,比如把数学问题唱出来、把作业当成游戏等等。

科学家如何研究无聊感?

“无聊”分成两种。

第一种称为“特质无聊”,是说一个人很容易感到无聊的难易程度。“特质无聊”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内在的人格特征,这种特质需要用无聊感倾向量表(Boredom Proneness Scale,BPS)来测量[7]。BPS 包含了一系列问题,受试者需要对这些问题以 1(非常不同意)到 7(非常同意)的等级进行评分。这些问题包括“时间似乎总是过得很慢”或“我经常发现自己无所事事”等等。虽然我们还没有找到长期跟踪研究,来观察一个人的一生中特质无聊是如何变化的,然而有些研究发现,老年人通常更少地描述无聊感[2]。一个人的特质无聊程度可能会随着年龄发生变化,也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特质无聊(trait boredom):一个人本身容易感到无聊的特质。

第二种无聊称为“状态无聊”,是说特定情况或时刻的无聊感受。它与特质无聊的不同点在于,状态无聊描述的是人在一天中某些时候瞬时的无聊感,他们不总是感到无聊;而特质无聊描述的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性格特征,即这类人由于生来的特质很容易感到无聊——每个人每天可能都容易感受到一时一刻的“状态无聊”,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无时无刻感到无聊。

科学家研究状态无聊的方式有许多种:一种是让人们做一件无聊的事情,这种方法称“无聊诱发”,比如——坐下来看一段叠衣服的视频,当你反复观看时,你会感到无聊吗?如果你觉得确实会,那么你与大多数人都相同。另一种方法是,当人们在完成某些任务的时候,比如读书、看电影,研究者随机的询问他们的无聊程度,这种方法能让研究者了解人们什么时候、在多大程度上会感到无聊。

无聊的大脑是什么样的?

WHAT ABOUT THE BORED BRAIN?

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让人们感到无聊的经历会让大脑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其中的绝大多数研究使用了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这种技术,它可以用来测量哪些脑区在不无聊的状态时更活跃。fMRI通过测量大脑中血液流动的状态来获得大脑活跃信息,人们需要躺在一个大型磁环中测量,这种技术比较吵,但是对人无痛。当人们躺在fMRI中时,科学家会诱导出人们的状态无聊,并比较这种情况下的大脑活动和人们不无聊时大脑活动的区别。

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尚未发现一些与无聊相关的特定脑区;不过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些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也称default network)的脑区。默认网络是一大片脑区,当你在思考自己和他人、过去和未来的时候,它们会比较活跃。默认网络的活动,也许可以解释人无聊时如何发散思绪、转移思考来应对无聊。

总之,无聊是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会经历的一种消极感觉,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它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无聊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人们的行为和经历,而许多科学家正继续研究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无聊感及其神经科学原理,希望在未来几年内,我们能了解到更多关于无聊经历的好坏部分。

更多信息

原文:Mills C and Mcgrath C (2020) A Boring Overview. Front. Young Minds. 8:558229. doi: 10.3389/frym.2020.558229
作者: Caitlin Mills,新罕布什尔大学心理学系的助理教授,研究重点是复杂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走神、无聊和其他状态的相关性和后果。Catherine Mcgrath,2020 年毕业于新罕布什尔大学荣誉计划,目前是新罕布什尔大学情感、计算和认知实验室的学士后研究助理。
翻译:小鱼

参考资料

[1] Eastwood, J. D., Frischen, A., Fenske, M. J., and Smilek, D. 2012. The unengaged mind: defining boredom in terms of attention. Perspect. Psychol. Sci. 7:482–95. doi: 10.1177/1745691612456044
[2] Chin, A., Markey, A., Bhargava, S., Kassam, K. S., and Loewenstein, G. 2017. Bored in the USA: experience sampling and boredom in everyday life. Emotion 17:359. doi: 10.1037/emo0000232
[3] Goldberg, Y., and Danckert, J. 2013.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oredom and depression. Behav. Sci. 3:434–44. doi: 10.3390/bs3030434
[4] Bench, S. W., and Lench, H. C. 2013. On the function of boredom. Behav. Sci. 3:459–72. doi: 10.3390/bs3030459
[5] Elpidorou, A. 2017. The good of boredom. Philos. Psychol. 31:323–51. doi: 10.1080/09515089.2017.1346240
[6] Mills, C., and Christoff, K. 2018. Finding consistency in boredom by appreciating its instability. Trends Cogn. Sci. 22:744–7. doi: 10.1016/j.tics.2018.07.001
[7] Farmer, R., and Sundberg, N. D. 1986. Boredom proneness–the development and correlates of a new scale. J. Pers. Assess. 50:4–17. doi: 10.1207/s15327752jpa5001_2
[8] Danckert, J., and Merrifield, C. 2018. Boredom, sustained attention and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Exp. Brain Res. 236:2507–18. doi: 10.1007/s00221-016-4617-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