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乍暖还寒。
阿那亚所营造的艺术幻境尚未消散,纵使走出结界,也仍然浸染出浪漫的余韵。
趁着春节假期尚有余额,我和艾米回到最初的起点——通利福尼亚。
天气尚未彻底转暖,自然要以室内活动为主。城市绿心的三大建筑——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自2019年规划之初便承载着“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的意象愿景。
2019年,恰逢我在副中心专班任职,有幸参与到三大建筑的规划之中。三大建筑选址于大运河畔,与行政办公区隔河相望。在规划初期,声势浩大的方案征集吸引了不少设计师,开工后仅用四年,三大建筑全部竣工,速度与质量并存。
北京艺术中心紧邻大运河畔,每天下班都可远眺其浮光掠影。当暮色降临,大运河畔的铝板幕墙与万点星光交织,宛如一座被岁月点亮的古粮仓。舞台灯光如银河倾泻,5750个座位静待观众,仿佛千年前漕运码头的喧嚣化作今日艺术的回响。
金牌杂技闹新春,爵士乐队即兴魂,给我和艾米带来两个难忘的下午。杂技表演有不少春晚上的老熟人,但现场观赏的紧张感与和震撼与屏幕不可相提并论。精致、优雅、有力,各式杂技无不令人对演员们的精湛技艺叹为观止。纵使偶有失误,演员们也并不慌张,而是再来一遍,执着而笃定,一想到这些精妙动作背后所必须付出的巨大练习量,就感到鼻酸。对于爵士的喜爱,近年才由青涩走向成熟。从早期的坂道上的阿波罗,到后来的蓝色巨人,从王府中环的复古歌姬,到文化粮仓的爵士五重奏,时间的积累一步步将即兴的韵味沁入心脾,激发出短暂的回响共鸣。小号明亮的音色将思绪牵引至最初之地,颤音琴悠长的泛音渲染出丰收的盛景,爵士鼓敲响重聚的欢畅,搭配着贝斯的低声呢喃,钢琴乐音如银河倾泄,冲洗着所有听众的双耳。
从艺术中心沿曲道步行南下,一座森海中的水晶书苑映入眼帘。北京城市图书馆10点开门,读者们早已排起长龙。步入馆内,两座“书山”拔地而起,书籍沿山势蜿蜒,读者或倚树驻足,或登高望远。16米玻璃幕墙将天光引入,白昼如通透的森林穹顶,入夜则幻化为璀璨的水晶殿堂。地下的智慧书库如秘境,机械臂无声穿梭,将百万册典籍送至掌心。
图书馆首层的元宇宙厅刚刚接入AI大模型,马赛克光斑拼凑而成的机器人面孔略显惊悚,有条不紊地回答着一切问题,科幻感十足。二层的黑胶殿堂需要预约,一张爵士经典黑胶,一张融合摇滚彩胶,唱片机传来略带温暖质感的声音,令人沉浸。图书馆刚开业时,曾经引来网红无数,拍照打卡,虽然足够热闹,却令场馆名不副实——实在不是个安静看书的好地方。如今浮华已成过往,沉淀下来的,是丰富的馆藏和有序的服务,足以令爱书者静坐一天,不感枯燥。
大运河博物馆位于三大建筑的最南端,主楼五片帆状屋顶高低错落,似一艘蓄势待发的巨舟停泊在绿心森海。共享大厅的船形穹顶下,光影流动如运河波光,非遗展品与胡同烟火在此交织。观众穿行其间,恍若踏浪而行,听见历史与未来的潮声。
博物馆内空间很大,藏品虽与国博、首博尚有差距,但也馆如其名,勾勒出大运河的壮阔历史与前世今生。偶尔参展的三星堆等大IP,增加了馆藏展览的多样性,也带来了空前的人气。
诚然,绿心三大建筑从规划到建设,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巨大。而以目前的人流量来看,尚不足以完全实现其规划愿景——以文化地标激活区域活力。
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下行周期的产业迁移动力不足 。副中心,从早年仍为通县时就以睡城闻名,近几年虽然随着市政府办公区的搬迁,引来公职人员来此就业,但市场化就业的反磁力尚未真正形成。运河商务区等新的就业中心,仍然在以缓慢的速度向前迈进,尚不能对CBD等成熟功能区产生就业截流作用。
安居乐业,方能真正激活区域活力,令三大建筑所营造的内外公共空间得以发挥最大的价值。
但事有两面,在当下的人岗密度下,绿心三大建筑的体验感更佳。恰如燃灯塔下的古人词句——只此在通州,悠然足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