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养了一只英国短毛猫,取名大咪。它刚来时还不足一个月大。几年来,大咪享有家中的自由,性情温顺,与我和谐相处。后来,为了给大咪找伴,我又养了一只小猫小咪,然而,小咪的性格与大咪截然不同,它上蹿下跳,家里的杯子、碗等都被打烂好几个,它还像一个飞猫一样到处蹦,搞的家里乱糟糟,我不得已限制了它的自由,把它置于笼子中。
性格真的是完全由天性决定的吗?为何同在一个屋檐下,性格差异却如此之大?
这样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宠物之间,同样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性格的差异似乎影响着我们的命运,正如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一只猫因为性格温顺而得到主人的宠爱和自由,而另一只则因过于活泼而受到限制。这种现象引发了我对性格与命运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阅读了王垒教授的《生活中的心理学》。王教授凭借其丰富的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经验,将认知心理学的复杂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能更好地理解性格的形成因素,以及如何识别和利用自己的性格优势来做出更明智的人生决策。
性格心理学家指出性格的形成由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塑造。
先天因素
关于生物遗传作用的一个重要证据,就是对同卵双胞胎的对比研究。同卵双胞胎的生物基因完全一样,即使把他们分开抚养,让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的性格仍然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表明,遗传可以独立于环境发挥作用,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说得再明确一些,那就是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父母影响的,是遗传而来的。
先天因素在性格形成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性格的先天因素,就像是我们个性的种子,它们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种下。神经学家把性格特质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神经质:这类人天生就比较敏感,容易感受到情绪的起伏。
外向性:总是充满活力,喜欢社交和成为注意的焦点。
开放性:具有高开放性的人通常对新事物持开放态度,愿意尝试和探索。
宜人性:这类人天性善良、合作,容易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尽责性:尽责性高的人往往更有组织性、更可靠。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大咪和小咪虽然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但它们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性格。人亦如此,即使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兄弟姐妹,也会因为先天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一个家庭中的孩子可能天生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而另一个则可能更倾向于内省和独立。
像我们家老大就是更喜欢独处,而老二更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
所以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与孩子保持开放和诚实的沟通,以便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性格特质,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喜欢独处的孩子,可以提供书籍、拼图等可以独立完成的活动;而对于喜欢社交的孩子,可以鼓励他们参与团队活动和游戏。
为孩子寻找适合他们的资源,为喜欢音乐的孩子提供乐器课程,为喜欢探索的孩子提供科学实验套件等。
除了先天因素,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
环境因素
在一对双胞胎中,一个会因为一次偶然的经历而变得外向一些,然后他就会接触到更多外向的朋友和环境,从而性格变得越来越外向;而另一个则没有这样的经历。于是,两个双胞胎之间的性格差异就可能会越来越大。
环境因素在性格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是偶然的生活经历,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持续影响。这些因素通过塑造个体的社交圈、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性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大儒孟子之母,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迁居。
初迁:避喧嚣,寻静谧。
再迁:择邻而居,近朱者赤
三迁:终得佳地,成就儒学大家
孟母的深刻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这与现代社会中家长们争相购买学区房以确保孩子得到更好教育资源的行为是相通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环境因素在塑造性格和决定命运方面一直扮演着关键角色。
值得注意到是,孩子最重要的环境是家庭环境,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模仿身边的成年人,尤其是父母,从而在无形中学习并内化了父母的行为模式。孩子模仿父母,说话的方式、神态、姿势、走路的样子等。
我老公经常说我,“你走路的姿势怎么和你妈一样?”
我说,“小时候我模仿的,习惯了。”
走路姿势这样的小细节,其实也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这些行为,无论多么微小,都可能成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
说在最后的话
性格的形成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了解并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格,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注重家庭环境的营造,以身作则,为孩子提供正面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