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钩子,是潜意识玩得投射,认同的轮回游戏。解决的办法,既不向他人投射,也不认同他的投射,从而抹平内心的沟通。
举例讲述钩子的形成—>意识到钩子—>去除钩子的过程。
张三小时候,聪明伶俐,深得周围邻居喜爱,父母也为之自豪。在父亲的观念里,这么优秀的儿子,一定要严加管教,不负众望,采取“树不砍不成林,子不打不成人”的教育。
张三的小学成绩优异,小学三年级就成为了全校少先队大队长。随之,父亲的管教更加严格,也更加确认了自己的管教有方。
张三顺利升入初中,换了环境的张三不再适应初中生活,成绩开始下滑。
看到儿子越长越高,反抗愈加激励,父亲收起了惯用的鞭子,改用严厉的言语和冷峻的面孔。这一切,都让张三不敢靠近父亲,成绩的下降,也让张三更加努力。
内心深处,却让张三一直抗拒着父亲,表面的努力,却又不得已为之,张三厌恶学习、厌恶父亲,却又无力挣脱,十分迷茫的张三变得越来越内向,之前的活泼开朗已然不见。
随后张三毕业、工作的日子里,内心一直担心父亲的来电,来电里的各种理直气壮的要求。每次电话时,张三内心里都有咯噔的恐惧,对父亲言听计从,尽力满足,一直扮演听话的孩子。
直至有次,身陷困境的张三再次接听父亲的电话时,心中竟然有股怒火,回想过往种种,追问父亲安排的原因和结果,在父亲哑口无言时毅然回绝。在随后的几次交锋中,父亲言语中的严厉越来越少,张三也愈加自由和轻松。
“内心的钩子”,就是“内心的吸引”,这种吸引在看见之前,是无意识的被动。这种被动投射在关系中,会引发他人无意识的认同,以为这是你的需求,进而满足。反之,对待关系中他人的投射,自己不加认同,他人因投射无效而不再投射。
内心的钩子,是违反天性的习惯性抗拒。如怕羞者吸引嘲弄,自私吸引自私,恐惧吸引恐惧……。
勿做成年后依然被镣铐束缚的大象。随着经历、能力的增长,要有意去抺平内心的钩子,打破轮回,做真正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