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同事推荐的这本“影响力”,这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的著作,有着"影响力教父”的盛赞!其实看完这本书有些不知所措,在于太多类似情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了,知道很多的“陷阱”,仍然会情不自禁地往里跳;也仍然有惯性的思维和不假思索地做出相应的反应。种种的行径都暗示了我们被难以察觉的影响力摆布了,知道这些理论层面的知识,并不代表能跳出这一思维,需要时刻的觉知和力量,不断练习,有勇气、有辨识地慢慢来!
有些人极具魅力,拥有着很强的说服力,而有些人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六个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或有意或无意地运用它们。 而对于容易就范的人,势必要了解自己冲动的缘由,在事件的当下能抽离自己看到事情的真相,将脱口而出的“是”转化成冷静后的“不”,于是少一些受骗和避免种种的后悔,然后反推而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影响力武器,这一章呈现了有趣的动物本能,就像火鸡听到“叽叽”声凭本能以为是自己的孩子,即使只是道具的假装也不去甄别的呵护。于是作为高级动物的人而言,类似的蠢事怎么可能发生呢?自己的孩子闭着眼睛也能识别,但是对于自己的某些行为真的能解释为合理吗?书中的一个例子还真的蛮触动的,也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贵有贵的道理”、“一分价钱一分货”,殊不知有时候也被人利用了。作者的朋友开珠宝店,有一批玉器销路并不好,即使用过很多的营销手段,很愁人。无奈之下,在旅游旺季想要通过降价来处理积压的库存,只是匆忙之中将对折的方案手误写成了乘以二,结果一抢而空,太出乎意料了。
这种心理很微妙啊,但是很普遍,当你纠结不知道选何种产品时,潜意识中往往倾向于选价格贵的,如此出错的机率就会降低了,殊不知商家在背后做出了怎样的规划?如果被他们巧妙利用如此的技巧,又有多么的无奈。不禁想起,小和尚在菜市口卖石头的故事,平庸无奇的石头,只是因为掌握了人的心理因素,从无人问津到奇珍异宝的高价,石头还是那块不起眼的石头,但是人们投向它的眼光却发生了变化。
也正是如此,房地产商在售楼时,会优先带顾客看户型、地段不好的房子,然后再带客户看实际想出售的房子,稍加夸张地说紧俏、稀缺,牢牢地抓住了客户的刚需心理。汽车销售员也会客户掏钱买车之后才会建议其购买各种配件,而往往配件的花销也并不小,但是抱着车都买了,还在意小配件的购置吗?但是对于销售员而言,这是有很大的利润和策略讲究。所以生活中处处可见如此隐藏的策略,比如服装店、护肤品店,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避之不及,只能保持理性的觉知,在天花乱坠、紧急的说辞下,冷静思考下,这是真的吗?
互惠原理,则在我们生活中更加的普遍,即使明知道如此,也不好意思抹了面子,这就是老话所说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人情债是最难还得清的,但是少了人情债,来往又会变单薄了,其间的度真的很难把握,这需要拿捏的到位,尤其在陌生的环境,要不惧怕失了面子的尴尬,而不是事后的跺脚。亲朋好友之间的互惠还好说,用不着种种的计较,只怕被商家、有企图心之人所利用,陷入让自己不适的状况。扪心自问,有多少次因为“免费试用”而违心买下的产品,回家就束之高阁;因为受了他人的小恩小惠,而无法拒绝并不情愿的要求。当然互惠也有积极的一面,就看如何去觉知的利用和避免了,不难,但是不能始终处于被动而为。
承诺和一致的原理,这就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豪迈了,一旦作出了一个选择或某种立场,就会立刻遇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言行一致的承诺。承诺一致在传统概念中,是人格的正面反馈,但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性,不怕反的够荒唐,只是被人为的利用,只才是所有影响力中的可怕而无奈之处。如二手房、车买卖交易,在前期阶段总是忘高了报价给出售方,然后不断地利用承诺一致,来试探底线,在无意识的人情况下还以为是帮着自己,殊不知被坑的死死的。书中举例的餐馆服务员,很让人深思,表面看来非常为顾客考虑,在服务员的“帮助”下,其实花了更多无谓的餐费,却并不被察觉其利益动机,暗含着的门道很深。
社会认同原理,这也是很普遍的心理,随大流成了最安全而稳妥的步调,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扪心自问,自己这种心理就特别的显而易见,害怕被孤立,所以趋于众口一致的说辞。书中提到的自杀事件的波及还是很隐秘的影响力,当大肆报道自杀、凶案后,在一定的时间里所出现的类似事件将会增多,过后又恢复正常。不知道这种蝴蝶效应的影响力有多大,但是还是希望多听见正面意义上的事件,持续地以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现在也尽量少关注消极的事件。尤其是圭亚那琼斯城的910名教徒集体自杀的事件,觉得不可思议而可怕,不经想起电影“浪潮”,当你身在事件中而没有觉知时,会做出意想不到荒谬的事,并不吃惊,所以要时刻检查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呼声一致、矛头过于集中之时!
喜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这种主观喜好非常的影响言谈举止,日常生活、工作中并不少见,咬耳朵、好到穿一条裤子,等等形容并不为过。正如书中举的例子,在审讯嫌疑犯的过程中“好警察”、“坏警察”搭档的技巧,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喜好原理,一张一弛的影响力,更容易俯首坦白!很多陌生的环境,有心计的人总是利用如此的喜好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目标,很多人因此吃了大亏,无奈而险恶,所以对于那些碰巧的“喜好”多留一份心!
哦,权威!谈到权威,不寒而栗了,这是每个人毫无办法的抵御,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作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就像广告中的明星效应,其实很多产品他们自己并不会用,但是本着他们以往树立的形象以及广告中呈现出来的权威感,使得我们趋于这份影响力而产生购买力!或者是衣着光鲜有档次的形象,或者是各种头衔,总会带来权威感,这也是行骗的惯常招数,以产生权威的派头。
关于权威感,想到之前看过的一个实验,两组路人分别扮演狱警和犯人,随着实验的深入,两组人越来越进入角色,形成很强烈的压迫、暴力的行径,狱警扮演实行着可怕而残忍的手段,已然忘了这些犯人并不是真的犯人,而扮演犯人的人也屈从于这份权势的压迫,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环境真的可以塑造一个人,无论好坏都无从辩驳,就像当年的红卫兵、纳粹党,还有看过的小说“蝇王”,哪怕是小孩子,在特殊地位环境也可以造就不一样的权威!
稀缺,真的是“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的原理,对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这也是为什么有昂贵的学区房、拍卖市场?以及种种投机取巧的诱惑,物以稀为贵的影响啊,明明白白却又无可奈何,除了谨慎之外,也就是捂紧荷包了!
这就是“影响力”这本书的大纲内容,简单而现实,避之不及、努力在避。很多发生在生活中的典型,就像双十一,这份购物的影响力成了全民的参与,真的有那么便宜吗?真的都是有需求的吗?便宜而多买导致的浪费,也不尽然了!就像办健身卡,对于推销优惠的说辞,以及社会集体呈现的好身材影响力,使得豪掷金钱,最后要么过期、要么低价转让。所以有多少消费是来自广告、推销的影响力呢?毋庸置疑,面对种种的设限,需要理性而退后一步的观察与思考,以避免上当、冲动!
经过种种的调整,势必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这是后话了,但是不可不谓之啊,你、我皆有影响力,让其发扬光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