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想尽快走出负面情绪,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忙碌起来。当我们忙碌起来时,对这些负面事件的思考就会暂时停下来。
❤️当自己感受到太多的负面情绪时,可以通过跑步、工作或者旅游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减少自己的不愉快。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些负面事件的记忆在大脑中被抑制住时,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就不那么大了。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即使当我们还是被母亲抱在怀里的孩子时,我们看得最多的也是母亲的眼睛,那会让我们感觉到爱意,而一旦我们觉得母亲不再看自己,就会通过哇哇大哭的方式来吸引她的注意。
❤️长大以后,我们仍然会通过各种自我表现的方式来吸引别人更多的注意。这也是我们的原始本能,就像能够吸引到父母注意的雏鸟更可能得到食物(照顾)一样,我们也能以此获得想要的资源。
❤️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柔弱和失落,很重要的目的是得到别人的注意和关怀。所以,我们也会在朋友圈里面看到“我失恋了”这样的字眼。它的潜台词是:“我好惨啊,快来安慰我吧。”所以,从这个层面上看,一些负面情绪的表达能够为我们争取更多的注意和资源。
❤️负面情绪的产生是平均值的回归。认知学家丁峻在其著作《思维进化论》中提到了“心潮”概念,认为我们的情绪也像潮水一样起起落落,有高峰,也有低谷。
❤️所谓“乐极生悲”,其本质是,过度的正面情绪增加了我们“心理摆”摆动的幅度,让我们在回归平均值时产生了较大的情感落差,这时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如果想减少这种负面情绪的发生,就不要毫无节制地寻求刺激和愉悦感。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负面情绪并且愿意沉浸其中,另一个原因则是“享乐逆转”。
❤️“享乐逆转”理论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保罗·罗津(Paul Rozin)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可接受程度的痛苦得到快感。
❤️当我们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而自己当时还达不到要求时,我们的自责尤为严重。而这种苛刻会损害我们正面的自我评价。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心理学家曾开展过一项关于“自我批评”与自控力关系的研究。他们寻找了144名不同年龄段的饮酒者作为被试。研究者给每位被试配置了一台电脑,让他们每天早上记录自己的饮酒情况及饮酒后的感受。研究发现,被试对自己饮酒的描述基本是头疼、恶心和疲倦。但是他们的痛苦不仅源于过度饮酒,部分人还会感到罪恶感和深深的自责。
❤️当被试因为前一晚过度饮酒而产生自责时,他们更可能在当天晚上和之后喝更多的酒。而在另一个实验中发现,那些能够达成自我谅解的人,在自我行为控制上表现得更好。
❤️我们经常用自责来表达对自己的不满,这会让我们产生心理压力而引起大量消耗能量,进而让自己失控。如果想要走出这种负面情绪的循环,我们需要做的是自我接纳——既能接受自己好的一面,也能接受自己不足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