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热发电如何成为碳中和时代的基荷能源?

2025年8月13-15日,西安的一场能源盛会引发行业关注——2025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在此召开。这场由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等四大权威机构主办,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浙江可胜技术联合承办的大会,汇聚了820余名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能源局、IEA SolarPACES等国内外科研机构、政策部门及产业链企业的代表,围绕光热发电智能化、规模化发展路径、成本优化、技术突破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推动光热发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规模化应用凝聚共识。


01 光热发电的“压舱石”定位再强化

开幕式上,光热发电的战略价值被权威人士反复强调。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建中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太阳能热发电是新型电力系统中起到“压舱石”作用的支撑技术,积极发展这一技术已成为行业共识,202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更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其地位。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进一步阐释,“十五五”期间,光热发电需在高效聚光、智能跟踪、高温长时储热等核心领域加快技术迭代与成果转化,同时通过优化制度保障(如推动光热机组享受容量电价),加速产业从“并跑”向“领跑”跨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干部刘镇洋则以“前景广阔如星辰大海”形容其未来——当风电、光伏的“波动曲线”遇上光热的“稳定输出”,二者的协同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最优解。


02 破解成本之困的“双轮引擎”

如果说战略定位解决了“为什么发展”的问题,那么“如何发展”的关键,在于智能化与规模化的深度融合。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太阳能光热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何雅玲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储能型光热电站因具备出力灵活可调、长时储能的特性,是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她强调,能源的数字化、智能化是未来趋势,人工智能在光热电站设计、制造、运行、维护中的预测与优化能力,可显著提升系统效率与安全性。“光热发电不仅收集阳光,也在储存未来的能源安全。”

国际能源署SolarPACES执行秘书长Dr.Christoph Richter分享了国际聚光太阳能技术研发的最新进展,其团队的跨区域光热电站协同调度研究成果,为我国西北、华北等新能源富集区的“光热基地+多能互补”模式提供了参考。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伟胜则从新型电力系统角度指出,光热发电的调峰能力可有效降低风电、光伏的弃电率,是系统稳定运行的“稳定器”。


03 全链条协同激活产业动能

大会的“技术展览区”集中呈现了我国光热发电全产业链的创新成果:从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43家单位展示了近年来在聚光技术、储换热技术等领域的突破,体现了“技术迭代-成本下降-规模化应用”的正向循环。

在“光热发电降本增效”专题对话中,常州龙腾光热、兰州大成科技等企业代表,与电建西北院、中南院等设计单位,围绕成本构成、影响因素及协同降本措施展开深度剖析。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尉军耀介绍,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光热业务的企业之一,该院已完成可研总装机容量超460万千瓦,设计和总承包业绩位居行业前列。浙江可胜技术董事长金建祥则认为,随着“大容量独立光热电站+独立机制电价”模式的推广,以及各地调节支撑性电源需求的增长,光热发电将加速形成规模效应与成本下降的良性循环。

值得关注的是,大会还围绕“容量电价机制”“西北GW级光热基地政策支持”等热点展开讨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等机构的专家一致认为,光热发电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通过构建“技术-标准-市场”生态,推动其在“十五五”期间实现平价上网。

闭幕式上,会旗从西安交接到西宁,标志着光热产业的“接力赛”进入新阶段。从2007年初创时的技术探索,到如今全产业链的规模化突破,中国光热发电用18年时间,走出了一条“政策引导、技术攻坚、市场验证”的特色路径。当阳光被转化为稳定的电能,当“逐日”从梦想照进现实,这场关于“光”的革命,正为中国能源转型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