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祖父的园子》这节课例,很温暖。在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里充满自由,无拘无束,可以说是她儿时的乐园。在这里她跟着爷爷栽花、拔草、铲地。说是拔草往往拔苗,说是铲地,其实是拿着锄头乱钩一气。但是因为爷爷疼爱她,所以她可以“瞎胡闹”。
再读于老师的这个课例,总会有一幅画面浮现的眼前。于教师的“课堂”不也是孩子们充满爱和快乐的“乐园”吗?你看,孩子们回答问题时是“耳语”,他和学生对读课文,一会儿读小姑娘的话,一会儿读祖父的话,多像祖孙俩在做游戏!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没有紧张和害怕。孩子们跟着于老师有滋有味的读,有滋有味的写,有滋有味地悟。72岁的于老师,给孩子们打造了一个学习的“乐园”。
“重感悟”教学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老师是引导者,而不是把答案直接说出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学生只能“知其然”不能“知其所以然”,由他们自己去悟,记忆的时间也会长,效果也会更好。
例如,上课开始一生提出“我”在园子里瞎闹,为什么祖父不批评“我”?于老师先肯定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大家都好好读课文,思考。
“文贵自得,书忌耳传”。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自得?什么样的的问题应该耳传呢?以本课例来说,“帽”字的来历于老师是“耳传”,因为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孩子们不一定能“悟”出。而上课时学生提的问题,通过反复读课文可以“悟”出。
1. 读中悟
于老师在指导朗读环节,共提出了四个问题。(1)默读课文,你走进祖父的园子看到了什么?(2)他们在做什么?当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后,于老师又提高要求,让学生学会概括;最后又让学生先概括再具体。
2. 思中悟
第二次默读课文,于老师要求学生用心去“看”字面后的意思,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当孩子们把“勤劳”“宽容”“自由”“天真”等词写在黑板上后,于老师说这些书上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我们用心思考得来的。这也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用两只眼睛“看”书。如此读书,“我”在园子里瞎胡闹,祖父为什么不批评“我”,这个问题自然而然也就解决了。
二、读写结合好在哪里?
1.好在指导细腻
语文教学的规律就是八个字“听说读写,读写结合”。课堂的第一个板块,学生在于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读课文,有默读、朗读,有师生对读。读中“悟”其语,读中“悟”其情,通过读“悟”出了祖父的园子有情有趣,第二个板块很自然地转入到写的训练。
2.“好”在老师写下水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