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分带家长双优的贾妈真了不起

贾淑林贾老师70出头了,每次见她都精力充沛,啥事儿安排得头头是道,天大的事到她那都能娓娓道来,让你非常有收获。我只知道她在给学生提分方面特别厉害,没料到还特别会引导家长。

大家都尊称她为贾妈。

上次见贾妈,我说:“贾妈,你这精力真是比我都强。”

贾妈笑说:“是的,没几个人能跟我比。”

“有机会我去跟你一天,好好跟你学学咋安排事的,咋啥都井井有条,啥难事儿到你这儿都这么容易了。”

我是真心想去看看贾妈是咋把时间管理弄这么好,咋弄得家长和孩子都这么信。

周六下午三点我专程过来贾妈的办公处。

结果一到那儿,找贾妈的都排到教室外面了。

我跟贾妈说:“我就在旁边听听你咋沟通,给你们端茶倒水。”

大都是亲子一块过来找贾妈做学业规划的,看看咋提分,咋报课。

有的家长明明看到孩子在场,还是各种吐槽孩子,贾妈严肃地说:“接下来的沟通,你听我的,好不好?我跟孩子沟通你先出去。”

很快贾妈就把孩子沟通得笑逐颜开前途一片光明,只要不放弃都是希望。

其中一个家长跟贾妈的沟通我特地做了笔记,真的太让我震憾了,不愧是做教育几十年的专家级别的老师了。

这个家长是单独来找贾妈的。

还没说两句就想哭类。

原来孩子初三了,也想提分,但就是行动跟不上,一放假都不动笔,光玩手机。谈起来目标高中,那意思还想上个排名前十的高中。但目前的成绩连一批次分数线都捞不着。

这不周末了,眼看孩子机不离手,没说两句,孩子还嗷嗷叫。气得这位家长午饭都没吃,跑过来找贾妈。

贾妈说:“你该难受你再难受一会儿。咱还得解决问题是不?你看那种方式不行,咱换个方式。儿子在我这儿好得很,特别听话。他说他化学不好,刚好晚上有化学,我让他过来试试课。他非常爽快都答应了。”

“他没跟我说过他化学跟不上。他不一定来,真是要把我气死。”

“你跟儿子治气,你说值得不?你咋这么肯定他不来?咱要换个角度,咱儿子没那么自信,他也可不容易。“

“是类。”妈妈说着快哭了,“我们两口子没少为他操心,他咋这么不上进呢?”

“他不是不上进,他是有那个心,但力量不足。跟我在一起状态可好了呀,所以咱一定要换个方式。你觉得你很爱他,你们是物质满足,给孩子的爱是不是他想要的?你的爱是有条件的,学习好了就是儿子,学习不好就不是儿子,买个东西都带着条件。他为啥用手机?他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他躲到手机里了……”

贾妈一席话说得家长直点头。

家长说:“儿子还老买鞋子,昨天又让给买鞋,家里的鞋柜都是他的鞋了。”

贾妈说:“你看,他内在需求没满足,他就向外找了啊。因为物质上我父母能给我,我不需要奋斗啊。所以这个时候我对咱的建议是,咱要学会理解这个孩子,当你真的理解他了,你就会包容,慢慢地你不说他啥,他就会做得更好。如果你不包容他,咋看他都不顺眼,老挑他毛病,这样矛盾越来越激化。你气,他也气。你说何苦呢?咱生了他,养了他,爱他不?爱呀?他感受到的不是爱,是嫌弃,是唠叨,是烦他。我们输出爱的路途中变质了,这个变质光是孩子的原因吗?咱的方式方法也不对啊。

你换个角度想,咱们小时候有伙伴有姐妹,他就一个,他在家很孤独,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像他的伙伴,像他的兄弟姐妹,像他的玩伴和闺密,他的感受就好了。他有事才会跟咱分享呀。如果他一说啥,咱就像个长者,对他指手划脚、评头论足,那他为啥会说呢?

孩子你越管,他越不想管,你真的放手了,他变得还想让你管一管,关系还近了。”

“太对了,我就感觉他不操心,他不知道学,他还要上小提琴,我可急呀。”

“他也焦虑,他的焦虑不亚于你,他在用另一种方式掩盖自己的焦虑。他去学小提琴,他不是为了学小提琴,他是为了找个地方躲避一会儿,寻找片刻的安宁。他也知道他不应该焦虑,但他控制不了啊,他就想换个地方。咱们说的借酒浇愁,借酒浇愁的原因是啥?他自己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如果能解决就不需要用这种方式了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是没办法了才玩。他知道要考学吗?他知道。但是他没办法、没经验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才想了这样一个办法。“

“你说得太对了,贾妈,你说的就是儿子的状况,他就天天说你特别懂他。我今天说不让他上小提琴,他说他一定得上,这个能让他放松一会儿。”

“他要再上,你不要再拦着了。你换个方式,你说,儿子,你学这个妈妈也可感兴趣,妈妈没时间学,你今天再去学学回来了,跟我演奏一曲。你看我跟他通话的时候,他也说到学小提琴,下午没时间。我就跟他说,没事,你好好上。我还问他你走小提琴这个专业吗?他说不走,我就是业余爱好。我说,等你来上课的时候把小提琴带来,等大家累了,你演奏一曲。他说,我怕我水平不行。我说那咱得好好学呀。你看大家都不学,他学,比别人强的地方一找到了,他是不是找到了一些自信?你得给他下个套。你不要说,你别去学了。”

“哎呀,你说得特别对。我就是感觉这孩子事儿咋这么多?他问我他是不是事儿可多,我说是的。”

“不是这样的,其实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是说别人家孩子的问题咱不知道。所以,咱老觉得就咱家孩子有问题,所以这事儿,你别往心上放。

你就跟他交流的时候注意方式方法,发现他做得不是我们想要的时候,首先,不抱怨。第二,想一个他能接受的方式和他沟通。比如,他放学回来,你上来就问作业写了没?咋还不写?那他肯定烦呀,我在学校累死累活,你都不关心我开不开心,就问我作业。他回来了,先不问作业。先问开心不?今天在学校啥情况?跟同学有啥快乐的事分享分享?如果他说没有快乐的事。你说,哎呀,妈妈可心疼你,本来以为你在学校有快乐的事,那有啥不快乐的事,你说说?说不定妈妈能给你解决。他会吧吧吧说说,在分享的过程中他就减压了,分享完了,啥事儿就没有了。“

“是类是类,他多次说,妈妈我就跟你说说,你就听听。”

“对呀,咱就听听。我是觉得咱们这一家三口在这世界几十亿人口碰到一块了,这得多少年的修行,多大的缘分,是不是?既然遇上就珍惜,彼此珍惜,多欣赏欣赏孩子的优点,多看到孩子做得好的。这样孩子慢慢发现,妈妈对我的爱是无私的,没有任何条件,不讲任何代价。你想这样的时候,他是幸福的。如果咱光说你得好好学,你得考多少分,他就觉得你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在讨价还价,这个时候,你觉得多爱他,他都不能接受哦。“

“对对对。”

“所以,咱得换个角度,咱跟儿子相处好,跟儿子的相处过程就是在修练我们自己,修练好了,我们跟儿媳妇也会相处好。将来咱们会更幸福哦,如果跟儿子相处不好,跟儿媳妇矛盾会更深。你说咱这一辈子奋斗,图啥?既然我们来这人世间相遇了,给彼此点快乐和幸福。要不然,给对方那么多痛苦就不合适了。”

“哎呀,贾妈,你说得太对了,我就光是气。”

“其实孩子没恶意,他没啥,他只是接受不了咱的方式。”

“他是说看我的脸色不好看。”

“是,表达方式出问题了。我跟孩子交往,我说不管你啥样,妈妈都爱你。我儿子小的时候作业没写完。他说他没写完,怕去了老师说。我说,咱没做完去了挨批评,那就要为自己的偷懒付出点代价。他说老师批评我咋办?我说那咱接受呗,咱已经没写完了,咱下次注意写完不就行了。你越不吵他,他越不好意思。你吵他,你咋不早点写?吵吵吵,他说我就不写完,你能拿我咋地?!

我给你举个例子,咱这有个家长生意做得好,弄了两处房子。生个儿子惯得不像话,前两天喊儿子吃饭的方式不对了,儿子不起床了,也不开门,到了十来点就不开门,打电话不接,微信不回,妈妈慌死了。我问她确定儿子在家吗?她说确定,就是死活不接电话。我说,你的想法是啥?她说,我怕他想不开,跳下去了咋办?我就跟儿子联系,我打通了,我说儿子在干吗呢?他说在写作业呢。我说出来耍呗,咱中午得潇洒潇洒。他说上哪儿潇洒?我说就在校区,赶快滚过来。儿子屁颠屁颠可来了。

我们一起去吃火锅还是烤肉?他说你说吃啥就吃啥。我就带他去吃饭。我就跟他聊,我说咱俩坐这儿吃,妈妈吃了没?他说不知道。你觉得妈妈吃饭的时候会不会牵挂你?他说会吧。我说,那咱们跟妈妈视频一下,看妈妈在干啥?他说不用了。我说必须得视频,看看妈妈有没有牵挂儿子。

我事先和他妈做好局,演双簧嘛。我一打过去,问她在干啥?他妈说:我在给儿子做午饭,他早上都没吃饭,一直在饿着。

我专门开的免提,我喊过来儿子,我说儿子,你来听听,竖着耳朵听。听着他不吭声了,我说快点跟妈妈说对不起。他就给妈妈道歉,说他错了。

孩子得慢慢引导。你硬,孩子比咱还硬类。所以说,有时候别上这个劲儿。“

“你说得对,贾妈,有时候孩子不听话,想想他要啥都听我的,成了妈宝男更愁。”

“是啊,成了妈宝男,后悔都来不及,是不是这个理儿?现在不管咋说,他有自己的想法。成了妈宝男想扭转也难,所以,我不建议他当妈宝男。”

“是类,妈宝男跟媳妇过不成呀。”

“对呀。

我家儿媳妇工作上遇上困难了,就跟我儿子说,咱回家找咱妈吧。一回来就是儿媳妇从前面抱住我,儿子从后腰抱着我。两人都这样,我说,我的宝们呀,能不能让妈妈歇歇,不要这样?哈哈。儿媳妇说,不行,妈妈,我得抱你一会儿。媳妇成天跟儿子说,我觉得咱妈对我比我妈对我好。

所以我觉得咱活得通透点儿,不要光想着孩子的缺点,要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慢慢,你会发现你的幸福指数提高了,孩子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你觉得呢?”

“是啊,你说得太对了,咱老了不就图个家庭幸福。我就是对儿子不中,侄子侄女都跟着我,我对他们就可好,一看见儿子就不中了,哪哪都是问题。“

“你就是太双标了。同样一件事,假如是别人家的儿子你觉得没事儿,咱儿子做了你就觉得不应该。所以,咱先从转变自己开始。“

“我得向你学习,贾妈。”

这时候我插话道:“真是学习到了,我们都得跟着贾妈好好学学。”

贾妈笑着指着我对家长说:“你们得跟着这个奋赢学学,太有毅力了。”贾妈继续说:“所以我们得让孩子每天看到的都有大拇指,他慢慢就有自信了。他天天收到的都是批评打击指责,他哪来的自信?他现在就是在逃避。他满足不了目前的自信,满足不了咋办?逃避呗。所以我们不要给孩子制造逃避的机会,我们给他自信。

我儿子上高一的时候,去的时候瓢泼大雨,军训完也是瓢泼大雨。我就跟他爸说,人家家长都是大车小车拿着雨伞去接,咱这次不去,看看他啥表现。结果儿子淋得像落汤鸡一样背着行李回来了,脸色可难看,很不开心。

我说,咦,都是军队是个大熔炉,特别锻炼人,我还不信。儿子才去了一周,就这么英勇顽强,多么勇敢,冒着瓢泼大雨可回来了。

儿子一听就笑了说,嗯,我以为你们不接我类,人家爸妈都接在那儿接。我说,我们准备去接,还没得及,以为今天要晚些结束呢,这可回来了,都不用接了。儿子也没啥说了。

要按他爸说的,他回来就说,儿子你这么大了该锻炼了。我说,你可千万别说这句话,这句话一说全玩完了。他说,他还能咋地?我说不能咋地,也不要说。你先在卧室里,我来跟儿子说。

沟通好之后,儿子自己搁那儿笑说:我本来还生气类。

咱们至少锻炼孩子一次,他独立了,不用接了。但咱没必要非得上纲上线给儿子讲大道理,你再给他讲大道理,他还是虚荣,接了有面儿。

要是按他爸说的,面子要靠自己争。我说你拉倒吧,这话一说孩子很反感,咱就装得傻乎乎啥也不知道,这一装,他气都生不起来。“

贾妈这一番操作真是令我们大家叹为观止,佩服得不要不要的。

贾妈说:“这样高帽子一戴,孩子也可开心,咱也可开心,是吧?其实孩子们真的也可不容易。咱家长不要跟孩子治气。”

听贾妈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活脱脱的教育大师啊。

那个孩子晚上准时过来上了化学课,这更让我们都特别佩服贾妈,一个有结果有大爱的好老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