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众号,ID:青莽,文责自负。
这两天刷剧不止一次看到台词里出现“土鳖”俩字,今天这个词似乎已经定性为土气没见过世面的意思,但我小时候只知道这是一种昆虫,且是可以入药的一种虫子,农村里很多东西都跟中药有关,一旦跟药沾上关系,就很有可能拿来卖钱,土鳖恰是其中一种,但土鳖入药是阴干之后,需要的量大,仅仅靠野外捉到的几只根本没用,这就断了我童年的一条财路。
土鳖虫有个极好听的别名叫土元,元在汉字里一直是个好意头,直白的从字面里甚至可以把土元理解为土里的元气。土鳖身体呈扁平的卵形,腹背都是覆瓦状的壳,但不坚硬,这种身体构造适合它在干燥的土里挖洞钻土,却并不耐砸,跟乌龟的壳没有可比性。
土鳖虫入药时有破血逐瘀续筋接骨的效用,《神农本草经》里记载“蛰虫,味咸寒。主心腹寒热、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一名地鳖。生川泽。”小时候经常能在村西南的田垄上捉到这东西,它似乎有些胆小,刚被捉到的时候会老老实实趴在地上,过一会见没什么危险,立刻就要往地下钻,天生具备土行孙的看家本领。土鳖群居,田垄的干燥土堆和石头下,一旦发现一只土鳖,继续往周围挖,往往能有好几只甚至是一窝。
提到入药,就不能不提沂蒙山的另一种药虫——蝎子。沂蒙全蝎现在是家乡的一个品牌,据说生产了一款全蝎酒,小时候也见过大人们把蝎子直接装进酒瓶子里泡药酒。
那会对蝎子可谓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捉一只可以换几分钱或者几毛钱,有人专到村里来收,恨它自然是因为这东西忒毒,一不留神给它蛰一下,立马就肿个大包,疼上好几天,这可不是夸张,想想西游记里的蝎子精把孙大圣铜头铁脑都蛰了就知道它的厉害。
被蝎子蛰有两种情况,以前沂蒙山村的房子都是石砖石块砌墙,草屋顶,夏日里一不留神就有蝎子从屋顶掉下来,半夜起床开灯,说不准就能摸到墙上爬着的一只,这样被蛰一下就很无辜,但若是主动招惹就没法叫屈了。村里同龄的人都有去野外荒坡掀蝎子的经历,所谓的掀可不是把蝎子翻个面,蝎子白天通常在石块下面趴着,到晚上才会出来觅食,白天出去捉蝎子,就要把野外的乱石一块一块翻过来,每翻一块石头就要仔细看看有没有蝎子,有的是趴在石头的底面,有的卧在石头下的地面,总是要先把石头掀起来,这才有掀蝎子一说。蝎子被找到,赶紧用准备好的镊子或筷子夹住尾巴丢进瓶子里,技术不到位就有被蛰的风险,但想着带回去能换钱,心里又有无穷的干劲和勇气。掀蝎子是个体力活,付出的劳动跟得到的收获并不成正比,且旱涝看天,后来人们发现蝎子晚上出来觅食的时候被强光一照特别显眼,于是有了一种灯,戴在头上夜里出门“照蝎子”,效率颇高,前几年家乡的蝎子几乎被捉到灭绝。
五毒之首的蝎子当全蝎作为中药时有很多作用,譬如攻毒散结,抗惊厥、抗癫痫,抗肿瘤,调节免疫系统,最重要的是通络止痛,用于治疗中风口、半身不遂、偏正头痛等由经络不通引起的疼痛。上了年纪的农民因为常年劳作,经络关节总有问题,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用它泡酒,小时候不懂,只觉得瘆人。泡酒虽然瘆人但还能接受,一来我不喝酒,二来不过是在瓶子里放几只,可是用油炸了当盘菜我就有点无能为力了,怎么下得去口呢?尤其看到尾巴尖,即便知道已经不会再蛰人,心里还是一个劲打颤。
同样油炸虫子,炸金蝉就容易接受一些,虽然我也不怎么吃,但我喜欢抓呀。很多地方都把金蝉叫作知了猴,它是蝉从幼虫向成虫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蝉会把卵产在植物当年新长出的嫩枝里,随着植物的枯荣代谢进入地下,成长为若虫,依靠吸食植物根茎部位的汁液为生,在土中蛰伏多年,期间会经历多次蜕皮,直到发育成熟。夏季来临,雨水浇透土地,土壤松软,若虫察觉到时机成熟,就会钻破泥土,爬到附近的植物上从外壳中挣脱出来,变成蝉。大约就是它在金蝉脱壳之前必须要爬到树上或者草叶上,所以才叫它知了猴吧,毕竟猴子就喜欢爬树。
我喜欢捉知了猴,雨后的夏夜,拿着手电筒在河边照,在菜园里照,在果树下照,破土而出的知了猴行动缓慢,只要被发现就跑不掉,一晚上捉小半桶,如果自家吃不完,也可以卖,那会好像几毛钱一只吧,于是捉知了猴的时候有一种在地上捡钱的幸福感。油炸知了猴是沂蒙山区的特色菜,当然其他地方也有这种吃法,但在沂蒙的许多饭店,这样一盘菜可是价格不菲,还好我不馋它。
侥幸没被捉走的金蝉一夜之间褪去旧壳变成蝉,会支配整个夏季的耳朵,尤其午睡的时候。而留在树上草叶上的壳也有它的价值,在中药学里叫作蝉蜕,中医学认为,蝉蜕味甘,性寒,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解痉的功效。在这一点上,它跟蝎子一样,主打一个全身不浪费,浑身都有用。
山春牛也是从泥土里爬出来的,它的学名应该叫大牙土天牛,出现在夏末秋初的雨后,也是幼虫在地下生长数年,成熟后借着雨水湿透大地的契机破土而出,它的寿命只有几天,比蝉短了不少,但它的牙是真大呀。
捉山春牛也要趁着下雨的时候,披上雨衣或是打伞出门,雨幕中雌虫会在草地爬行,雄虫则爬得快些,有时也会飞起来寻找雌虫,但不论哪一种,捉的时候都要小心它那对大牙利器。捉回家的山春牛撕去鞘翅,掰掉大牙,下油锅一炸,撒上细盐,酥脆鲜香,这种吃法适合雌虫,因为腹中多籽,至于雄虫则肚腹干瘪只有一层皮,但雄虫的胸甲内含肉质,洗净之后如剁肉馅那般将山春牛细细剁碎,用青辣的朝天椒炒了吃最是美味。
捉山春牛的时候偶尔会在草叶或树枝上看到这种东西:
这是大刀螂的干燥卵鞘,都管它叫桑螵蛸,事实上应该叫螵蛸,产在桑树枝上的时候才叫桑螵蛸,一枚螵蛸里能有几十枚虫卵,这玩意吃是没法吃了,但它的药效却着实让广大男性着迷。桑螵蛸有益肾、固精、缩泉的功效,它是甘、咸而平的性味,入肝经,也入肾经,起到补益肝、肾的作用,用于治疗遗精、滑精等病症。
秋雨过后,草木枯败。山野的石头背阴面常有这种东西:
这是中华麝凤蝶的蝶蛹,化蛹之前的幼虫长得有点恶心,就不放图了,这玩意倒是没有什么药用价值,放上来纯粹是因为好玩,麝凤蝶的幼虫化蛹时会用两根丝把自己倒挂在石头或者树枝上,这个姿势容易让人联想到十字架上那位,还有歪脖子树上吊死的那位,用手触碰蝶蛹的尾部,它会轻微扭动,就像蚕蛹那样略显滑稽。
麝凤蝶有一种高冷的美丽,飞起来飘飘若仙,但不是所有会飞的蛾子都漂亮,同样的深秋时节,在椿树上还可能看到这种灰色的茧:
可不要把它当成普通蚕茧,这是樗蚕蛾的茧,一种灰褐色的大扑棱蛾子,夏天傍晚院中纳凉时常飞来飞去吓唬人。提到蚕茧就容易想到抽出丝来做成丝绸,但那通常用到的是桑蚕茧,历史上,樗蚕蛾的丝茧被用来制作一种名为“椿绸”的织物,这种丝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山东省有著名的椿绸生产,现在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被保存下来。樗蚕蛾的茧还有止血、止渴、解毒疗疮的中药功效,也是个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