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底层的生活》,记录下了一个“即使非常努力地工作,一个身体健康的单身人士也几乎无法靠眉间流下的汗水养活自己”的故事。
其实,这么操作的鼻祖是乔治·奥威尔。除了《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奥威尔还写过一本被艾略特退稿的《巴黎伦敦落魄记》。1927 年,奥威尔为了写作,放弃在缅甸当警察的好工作,回到伦敦。在伦敦,他 cosplay 成流浪汉,写了半本《巴黎伦敦落魄记》;一年后搬到法国,家里进了小偷,奥威尔一下子陷入贫困。一半为了生活,一半为了收集素材,他开始在法国餐厅刷盘子。这段经历成就了《巴黎伦敦落魄记》的下半本。
奥威尔在这本书里,写下了很多与“穷忙族”有关的金句:
贫穷也回赠了你一样东西:完全不再想以后的事。
我们发现,我们并不是这个繁华世界里的富裕公民,而只不过是一群薪水微薄的穷工人,活得很辛苦,现在又喝得醉醺醺的,真是悲惨。
真正值得同情的是那些从一开始就处于社会低端,只凭借一个空空如也的大脑面对贫穷的人。
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会因为骨子里的劳动本能而想要劳动,这种愿望更胜于想到得到报酬。
----------------
在故事结尾,奥威尔写到:
如果哪一天你身无分文了,等待着你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早晚有一天,我会更想深入地探究这个世界,会想去认识像马里奥、帕迪和乞丐比尔这样的人,不是泛泛之交,而是更深入地了解;我想弄明白洗碗工、流浪汉和露宿在河堤一带人们内心深入的真实想法。目前我觉得我对于贫穷的认识仅仅只是皮毛而已。
不过,我还是可以指出一两点我从这段艰苦经历中学到的东西。我再也不会认为所有的流浪汉都是醺酒的无赖,不再因为给了乞丐一个便士而指望他对我表示感谢,不再因为看到失业者的无精打采而吃惊……不再拒绝接一份传单,也不再去高档的餐厅就餐。这就是个开始。
奥威尔这段话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开头在冥冥之中对上了暗号:
在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这两本书或许能给那些用“佛系”“隐形贫困人口”“穷忙”来自嘲的年轻人指条道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