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AI类的书籍,最大的收获往往不是对科技的了解,而是对人自身的重新发现。那种感受,像极了我当年第一次去美国——离开后才懂得思念中国的空气,回国后竟觉得那熟悉的空气都是甜的。我们常常身处其间而不自知,只有拉开距离,才看清本质。
最近我在研究如何给AI喂数据:想要模型有高质量输出,数据必须多样、真实、持续、高质量。这一步远比想象中更重要,也更耗心力。突然之间,我意识到:养孩子何尝不是如此?
一个孩子能否拥有自由而深刻的思考能力,本质上也取决于他被“喂养”的数据——见过的世界、体验过的情感、读过的书、听过的故事、经历过的挫折。这些高质量的输入,是一个人“输出”自我、理解世界、建立价值体系的基石。
当然,人类与AI的根本不同也正在于此。AI虽依赖输入,但它无法体验“同一本书今日与昨日的不同味道”。人类是以时间为维度的感知体,每一次阅读、经历、回望,都是一次对生命的再认知。而这种渐进式、螺旋式的体验,正是智慧诞生的土壤。
《道德经》第48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AI在“为学日益”的路径上无疑胜过人类,而人类的胜场,在于不断“日损”掉低维输入,保留生命中最有价值的经验浓缩。
接下来要做的,也许就是像训练顶级AI模型那样,精心设计自己的人生训练集——不为了迎合外部标准,而是为成就那个更本真的自我。我们如何输入自己,终将决定我们成为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