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多向**学习。
---你看人家**都可以做到,为什么你就不能?
---邻居家**的小孩早早就把作业写完睡觉了,你都在干什么?……
这些场景你似曾相识吗?
没错,这是许多家长非常喜欢说的几句话。
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好像永远比自家孩子优秀,省心。
本意是想通过与身边的人比较、与影视剧等虚构出来的“有的孩子”比较,来促进孩子的进步和改变。
然而,往往这样“善意”的“比较”在孩子看来就是一把充满恶意伤害的利刃,他们觉得家长正在提醒他:“你做得没有别人好,你做到的那些事都是毫无价值的,你必须做得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甚至更好才行。”
有的家长会说,不能说别人家的孩子有多好,那我把现在的孩子跟他小时候的乖巧懂事比较总可以吧?因为小时候的他也是他,我夸的是他本人啊。
表面上看来是这样的,可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可能会是:“爸妈总说我小时候有多好,是不是意味着现在的我在他们眼里越来越差,他们对我越来越失望了呢?”
也因此,有的孩子会因家长常说的这句话破罐子破摔。
孩子们其实很清楚,当下的他才是真正的他,既然家长对现在的自己有那么多不满,我为什么要为不可能回到的过去努力?

不论是什么形式的比较,都会让孩子产生价值感匮乏。
“比”字两把刀,不管朝向哪一边,其实对孩子来说都是伤害。
那么,夸自家的孩子比别人强,给孩子足够的优越感,他就会一直充满正能量地越来越优秀吗?
让我们翻开《父母对话青春期》这本书,一起寻找解答密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