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犯过错,但也是一个英雄。用海瑞的话说,他是:工与谋国,拙于谋身。个人觉得这是最公正的评价,而且虽然张居正犯过错,海瑞身为言官,却从没指责过他。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做到了很多伟大的事。从张居正的身上,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看看张居正的一生,张居正,号“太岳”,原名张白圭,知府李士翱觉得他的才华和名字不相匹配,就问他愿不愿意改个名字,他同意了,新名字就叫张居正。缘由嘛就是因为张居正当时的思想是大中至正,所以是居正!
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对他是从小就培养的,他二岁就认识了“王曰”二字,三岁就开始读儒家经典。本来吧,凭他的能力是能够顺利通过武昌的乡试的,但是贵人顾璘觉得他的一生太顺利了,这样不行,所以在乡试的时候把他的名字从中榜的名单里踢了。为的就是让他受受挫折,因为这样才能经得住风雨,沉得住气!张居正本来疑惑,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能力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就没有中呢?后来顾璘给他说了缘由,他听了以后恍然大悟,不仅没有埋怨反而觉得他做得对。这让张居正在1544年去帝国首都北京参加会试失败后一点反应也没有,反而是该怎么玩还怎么玩。三年后的1547年,张居正中了二甲进士。
张居正1547年进入翰林院,当时的皇帝是朱厚熜,首辅是夏言,众所皆知,夏言是个贤臣,唯一的缺点就是脾气差,容易冲动,这哥们就像商鞅那样,一点人情味不讲。而张居正的性格和他完全相反,张居正遇到任何事都沉得住气。夏言被严嵩诬陷的事儿是朱厚熜暗示的,但是朱厚熜没想到严嵩辣么狠,而朱厚熜这家伙也是个在冲动的时候没有理智的人,在得知夏言的“谋反欲图”后,把夏言噶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严嵩这家伙为了把夏言搞下去,是无所不用其极,而朱厚熜则被严嵩利用了,但是这其中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那就是严嵩对于嘉靖帝朱厚熜很了解(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严嵩就是因为能摸透朱厚熜,才能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不然不会把夏言搞得那么惨,严家父子这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儿,那就是揣测嘉靖朱厚熜的心思。朱厚熜后来也发现自己噶错了夏言,或许是因为心里有愧,所以后来对于海瑞的《治安疏》,他内心虽然极度愤怒,但还是没有像对夏言那样对待海瑞。
夏言被干了以后,就是严嵩上位,整个帝国进入了一个极其黑暗的时间段,整个帝国内忧外患,几乎已经快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张居正对此,却是认清现实,隐忍不发,他的老师徐阶呢更是装成了严嵩的狗腿子,严首辅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一直到有一天,嘉靖帝发现帝国快完了,于是问苍天:我的帝国怎么越来越弱?帮苍天回答的道士是徐阶推荐的,受了徐阶的好,于是说:因为有奸臣严嵩。就这么,嘉靖开始倒严。
倒严的时候,还有个事儿,就是严世蕃这家伙觉得自己聪明,能够拿捏嘉靖。于是在被抓后自己给自己想了一个罪名,那就是冤枉了杨继盛。因为他清楚,嘉靖很要面子,如果他们拿这个罪名给嘉靖看,那嘉靖肯定会发怒,因为杨继盛是嘉靖下令杀的,这么定罪就是在说他嘉靖错了。到时候他严世蕃可能不仅没罪,还会该怎么玩怎么玩。但是他的心思全被徐阶知道了,徐阶把这条罪名划了,然后换了一条通倭罪,因为严世蕃的好兄弟罗文龙就是和倭寇一伙儿的。结局就是,严世蕃被噶了。
这件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楼外有楼,人外有人,严世蕃觉得自己天下第一聪明,但是还是栽在了徐阶手里。
严嵩倒了,紧接着就是徐阶上位,没多久朱厚熜没了(作者觉得朱厚熜是被海瑞气死的),朱载垕上位,朱载垕当皇帝的六年里重心都在声色上面,一切大事基本都是徐阶在管理,这段时间,张居正在老师徐阶的支持下已经开始对全国的大事提出自己的主张和想法,而且实施以后反应都非常好。特别是在军事上面,内阁之中,军事的事儿可以说是张居正一人独断,而他的谋略也确确实实让帝国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强。其中,民族英雄戚继光就是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张居正和内阁无条件的信任和重用。
而他能做到这些,就是因为他首先对帝国军事的上心,特别是经常和将领们进行推心置腹的沟通,愿意倾听将领们的意见,自己也没事儿看看军事书籍。所以说,圣人都是通过学习和交流才有了强大的能力的。圣人成为圣人,并不是一蹴而就,这让我回想到小学的课文,孔子说过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朱载垕死后,十岁的朱翊钧继位,当时的首辅变成了高拱,高拱在朱载垕时期把徐阶赶走了,赶走了不算,还暗示了海瑞等言官开始针对徐阶,理由就是徐阶家通过各种办法霸占了二十四万亩土地。海瑞因为这个事儿还上门找徐阶退土地给百姓。但是海瑞要的不仅是徐阶家退还,还有整个南京的所有乡绅,但是这样一来,高拱就不愿意了,这个时候,身为徐阶学生的张居正意外和高拱站在了同一战线,两人暗中下手,把海瑞调离了南京。
高拱被李太后赶走后,张居正上位首辅,这下,他可以开始大展拳脚了。在他就任首辅期间,干掉了明朝几百年都没法荡灭的都掌蛮,而且,在他的操作下,和北方最强势力的俺答汗一直处于和平状态。
能做到这一点,需要三个条件:一,他对于俺答汗很了解,知道俺答汗想要的是什么,他想要的既然在明帝国的底线之内,那就给他,以换取和平。二,他对于双方的实力对比有清晰的认识,张居正通过军演,让俺答汗知道如今的大明军事已经不是当初的情景了,俺答汗一见,心中受到震慑,外加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肯定不会随便发动战争。三,对于北方将领的人选很到位,北方的方逢时和王崇古都能很好地执行张居正的想法,张居正对他们俩不仅是经常沟通,也很信任他们。
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张居正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不信神。在他的思维中都是人事,当他遇到难题时,他想的不是去拜神求佛,而是冷静思考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问题的关键,找到破绽,然后制定策略,解决问题。
考成法和一条鞭法的实施,让大明从衰弱走向了富强,国力的强大代表着国库充足,百姓安居乐业,官员勤勉。但是这些都不是随便就能成的,为了让国库充裕,张居正提出要清丈全国的土地。在大明,土地就是税收,有土地的人就要纳税,但是有的人,为了不交税,就勾结官府的人,减少上报的土地数量。给国家和普通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具体《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里就有描述。穷人背的赋税越来越重,有钱人的却越来越少甚至不用缴税。重新准确清丈土地,就会得罪那些手里有大量隐田的官员富商,但张居正根本不惧,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他毅然决然开启了清丈运动。
但是就算聪明如张居正,也忽略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他和皇帝朱翊钧的关系。在张居正眼里,朱翊钧是自己的学生,他应该得到学生的敬重,他也应该对朱翊钧严格要求。但是实际上,朱翊钧并没有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而是一个仆人。具体的证据就是:
第一点,朱翊钧根本没把张居正的话放在眼里。张居正深知国家财政困难,一年的总财政也才四百多万两,而这些钱也不是那么容易就收上来的,对于有些人来说要他的钱就是要他命,所以税务工作一直都是不好做的。因此,他经常告诫朱翊钧要节约,不是必须的就别花了。但是朱翊钧听了吗?并没有,他随便一伸手就是十万二十万两白银,用途只是打赏内廷。张居正不同意后,他又去找户部和工部要,如果他内心真的把张居正当成自己的老师,绝不会把他的话当耳旁风。而且不仅是朱翊钧,李太后也是如此,为了表彰自己的善意,到处修佛寺,张居正很不开心,很多百姓饭都吃不饱还要去修佛寺?
第二点,朱翊钧只是需要和害怕张居正。这一点很简单就能看出来,朱翊钧继位后,高拱为什么被驱逐?就是因为高拱说了一句话:一个十岁的孩子怎么能治理国家呢?这句话是事实,一个十岁的孩子,心智都不全怎么能治理好这么庞大一个帝国呢?所以十岁的朱翊钧需要有人引导和辅佐,才能当好皇帝,他对于张居正就是需要,需要张居正在治理国家的同时教他。其次就是高拱为什么会因为一句话就被赶走?因为李太后很害怕,这点在后面朱翊钧长大后也有体现,当时朱翊钧觉得自己已经有能力掌权了,就很飘,还差点杀人,这事儿传到李太后耳朵里后,就数落朱翊钧,期间提到了汉朝就有一个事儿,就是霍光废皇帝的事儿。朱翊钧一听当即害怕了,为了试探张居正,李太后叫来了张居正问他:朱翊钧符合做皇帝的条件吗?张居正说,这不是什么大事儿,加强教育就行了。这话说明什么?说明如果张居正认为朱翊钧真的没有做皇帝的资质,那就可以废掉他。所以,高拱为什么被驱逐,就是因为李太后听到了那句话后心中觉得,高拱认定朱翊钧不适合做皇帝,所以为了她和自己儿子的未来,必须赶走高拱。赶走高拱的不是高拱的话,而是李太后和朱翊钧内心的恐惧。所以,朱翊钧对于张居正是依赖和恐惧,而不是学生对老师的敬重感情。
而正是因为张居正和朱翊钧之间的复杂的感情问题,导致张居正死后朱翊钧彻底爆发,不仅查抄了张居正家,还推翻了张居正生前所有的政策。因为他被恐惧压抑得太久了!
在《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秦孝公问商鞅:秦国可否一统天下?商鞅答:可与不可不重要,想与不想才重要。
看似这个问题有点问题,但实际一想,就能发现问题。能与不能不重要,为什么?因为能不能做是一回事儿,想与不想又是另一回事儿。魏惠王初期,魏国的实力可以灭秦,但是魏国没有灭秦。想与不想才重要,为什么?秦孝公初期,没有能力收复河西,但是他就一直想要去实现这个愿望,并且付出了努力,二十年的变法后,秦国成功收复了河西之地。
所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重点。
张居正深受阳明心学的影响,讲究“知行合一”,知道了道理,就要去做。张居正想要的就是一个成圣之志,于是他就去做了,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都初心不改,奋发努力。等他当了首辅,就全力施展自己的抱负。权力只是工具,他要的是创造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明帝国,是一个强大的明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