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思维方式看到“变化”

文/丹老师

今天晚上如期相约在屏幕前面,参与家校协作项目组的线上研讨,针对我提出来的问题:在面对繁忙的工作后,如何用更好的、更科学的情绪面对自己的孩子?

几位老师给予了操作性较好的方法,梳理后总结为:要有平常心、要有边界感、要及时调整。杨主任最后的点评与分享再次提升了我们研讨的理论高度,在学习深耕家校协作方面,我们要慢慢地挖掘家庭教育的根源所在,全方位地进行研究,其中“家庭是变化的,它是带有阶段性特征。”这句话又打开了我的一个新思路。

受自身学识、见识和经验所限,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确实较为片面。家庭是变化的,拿自己来说,三年前一人带着大宝从郑州到林州,那是对二宝更多的是亏欠。一年后都在一起了,便开始转变思路将重点放在塑造性格方面。

如今,带着上四年级的老大和上一年级的老二,也由刚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的相对顺利,对她们的成长就有了更高的期待。由此看来,似乎一直是我们的要求在随着各种客观条件在变化着。我突然间想到:我们有没有想过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只是对自己所面对的东西在做出反应而已。

有了这个思考,将孩子这种单线条的思维方式考虑一下,就会豁然开朗。多想想她们只是普通的孩子,她们只需要最简单的关注,她们只希望自己的需求被听到,她们只是在表达自己而已。有了这些底线思维,在面对她们的时候一定会有更多的包容心。

家庭的变化不仅是这些客观条件的变化,更有主观能动性的情况。在谈家庭教育的时候也必须将这些“变化”考虑其中,才会生成更科学、针对性更强的内容。

同样的道理,在面对班级里的众多家庭,也要关注这些“变化”,不可用统一的标尺去衡量所有的问题。在给予指导意见的时候要从根源出发,辨证地看待,切勿一味依靠自身的经验之谈来判断。

多学习,多实践。创造美好的家庭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