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用掉的电越多,世界的天空反而可能越蓝?





中国月度用电量首破万亿大关,达 1.02 万亿千瓦时,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怎样解读这一数据?

【写在前面:给家长的话 💌】: “用电量”这个词听起来很宏大,但它其实是我们理解经济最直观的“X光片”。这篇文章会带着孩子,从一个破纪录的数字出发,像侦探一样,层层剖析我们国家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从生活方式的升级,到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再到一场悄无声息的能源革命。这不仅是知识,更是培养孩子用数据洞察世界的能力。

新鲜事儿,慢思考。

大家好,我是你的老朋友,贝东老爸。

夏天的时候,你爸妈有没有对着电费账单倒吸一口凉气?感觉家里的电表跑得比你百米冲刺还快?

今天,咱们聊个“放大版”的电表故事。

就在上个月,我们国家干了件大事儿——单月全社会用电量,历史上第一次,突破了1万亿千瓦时

1万亿度电,这是个啥概念?

我给你打个比方。这相当于把东盟十几个国家全年的用电量,打包起来,在一个月里,全用完了。

或者说,相当于十年前我们国家自己全年用电量的一半。

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天太热了,空调开多了呗。

没错,天气热是原因之一。但这背后,如果只看到空调,那格局就小了。

用电量,被称作经济的“晴雨表”,也是最诚实的经济指标。因为它没法“美颜”,没法“P图”。机器开不开动,生产线转不转,数据中心跑不跑,电表都记得一清二楚。

今天,我就带你来当一回数据侦探,看看这飞速旋转的“国家级电表”背后,到底藏着我们未来经济的哪三个大秘密。

1

第一个秘密:电表,是经济最诚实的“心跳仪”。

我们平时看新闻,总会听到GDP、CPI这些词,说实话,有点复杂。有时候,一些数据还能被各种“算法”优化。

但用电量不一样。

电,是工业的血液,是数字世界的氧气。一个地方有没有活力,经济是冷是热,看它的用电量就八九不离十。这玩意儿,真骗不了人。

你机器没转,办公楼没开灯,服务器没跑起来,电表自己不会动。

有些国家,公布的经济增长数据看着挺漂亮,但一看用电量,连续几年往下掉。这就好比一个人说自己刚跑完马拉松,结果你一摸他脉搏,心跳比睡着了还慢,你信吗?

而咱们这边呢?电表转得像风火轮。

这说明,我们的经济肌体,是真的在高速运转。工厂里的机器在轰鸣,写字楼里的电脑在亮着,数据中心里的服务器在发烫。

这种实打实的物理世界的运转,比任何报告上的数字都来得更有力。

所以,第一个秘密很简单:电表不会说谎。破万亿的用电量,证明我们的经济引擎,依然强劲。

2

第二个秘密:我们在用电的方式,正在悄悄“大变样”。

一万亿度电,都去哪儿了?这才是最有意思的问题。

咱们来看看用电结构,你会发现三个特别好玩的趋势。

首先,是居民生活用电,暴涨了18%。
天热开空调当然是主因。但更深一层想,为什么大家敢这么“放肆”地开空调了?因为生活水平真的提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把空调当成一个昂贵的摆设。这是消费升级最直接的体现。

其次,是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增速超过10%。
这里面藏着一个“耗电巨兽”——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用电量同比猛增了21.7%!

你每次刷短视频、玩网游、跟AI聊天,背后都是一栋栋巨大的数据中心在为你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那些服务器,个个都是“电老虎”。

你以为的“云”,飘在天上,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它是个钢铁巨兽,蹲在地上,疯狂地吞噬着电能。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面数字化的时代,而这个数字世界的“基建”,就是电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制造。
它的整体用电增速看起来不高,只有4.7%。但如果你把这张“X光片”放大看,就会发现,我们工业的“骨骼”正在重塑。

一方面,像钢铁、水泥这些传统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在下降。说明我们不再走“傻大黑粗”的老路了。

另一方面,电气机械、通信设备、新能源汽车这些高技术制造业,用电量平均增幅都超过了10%!

一边在减,一边在猛增。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经济引擎,正在从“烧煤的蒸汽机”,升级为“用电的电动机”,而且还是高精尖的那种。

3

第三个秘密:我们正在成为一个新型的“能源输出国”。

听到这,你可能会问:用这么多电,得排放多少二氧化碳?环境受得了吗?

这恰恰是这次数据里,最酷的一点。

我们增长的电力,越来越多地来自于“绿色能源”。

目前,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发电量,加起来已经接近总量的四分之一。而我们所有非化石能源(水电、核电、风电、光伏等)的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60%。

也就是说,我们国家一半以上的“电力产能”,是清洁的。

但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

有个网友的观点,我觉得简直是“神来之笔”。他算了一笔账:我们用大量的电,生产出了全世界最大量的太阳能电池板,然后再把这些电池板出口到世界各地。

这是什么概念?

我们不再是像沙特那样,挖地下的石油卖。我们是在“打印”未来的太阳,把一块块“固态的阳光”卖给全世界。

每一块太阳能板,就像一个可以持续发电25年的微型油田。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悄悄转型为一个新型的“世界电厂”。我们输出的,不再仅仅是衣服、玩具,而是一种创造能源的“能力”。

这才是“万亿度电”背后,最激动人心的图景。

我们不仅在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动力,也在为全球的绿色转型,提供最核心的“装备”。

贝东老爸观点:一个国家真正的实力,不只看它消耗了多少能量,更要看它如何创造和定义未来的能量。从“世界工厂”到新型“世界电厂”,这背后是科技驱动的产业升级和能源革命。


【思考与讨论】

  1. 1. 除了开灯、给手机充电,请你想一想,在你一天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活动其实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消耗了大量的电?(比如:看一小时在线视频)
  2. 2. 如果有人说:“用电量增长这么多,对环境肯定不好。”听完今天的内容,你会怎样回应他?
  3. 3. 我们说,出口太阳能电池板就像是在出口一种“未来的能源”。你还能想到哪些中国制造的产品,也具有类似“输出能力”的属性?

 

好了,这就是本期《Decode 万象》的全部内容。

我是贝东老爸。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重要的不是追赶每一个热点,而是在喧嚣中建立自己的思考坐标。

新鲜事,慢思考。我们下期再见。

 








《Decode 万象》:属于少年的商业科技周刊

新鲜事儿,慢思考
大家好,我是贝东老爸。
同为家长,我们都明白,想让孩子跟上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光看教科书肯定是不够的。
所以,《Decode 万象》来了。
我们不聊别的,就聚焦驱动未来的两件大事:商业和科技
我的任务就是用大白话,带孩子们看懂新闻背后的“为什么”,帮他们真正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转的,为未来做好准备。

欢迎各位家长订阅关注,和我们一起,陪孩子读懂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