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国学,健康成长。草木解忧,诗词悦心。亲爱的诗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曾联惠国学疗愈馆推出的60节草木诗词疗愈课,欢迎你加入学习践行,我是曾小云老师。在2025年一整年的时间里,我将带领大家走进大自然,回到小时候,感受四季节律,亲近花木蔬果,远离焦虑、内耗等负面情绪,树立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本课程老少皆宜,适合120岁以下的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学习。可以随时回听,为了达到最大化效果,强烈建议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晨跑、晚跑、散步、晚睡预备等时间段学习。
身为女孩,你是否经常为父母重男轻女而苦恼?你是否认为哥哥或弟弟得到更多,吃穿住行比你优越,而自己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重视和珍爱。久而久之,对父母偏心的抱怨、对身为女孩的自卑交织一起,如同春草一般在心底潜滋暗长。如果父母重男轻女,你应该怎么做呢?春分时节花信风,第三候是木兰花,春分过后马上又到寒食清明。“微雨微风寒食节,半开半合木兰花。”(裴廷裕《偶题》)让我们走出室外,走进花园,从木兰花中寻找答案。来读徐凝的《和白使君木兰花》:
枝枝转势雕弓动,片片摇光玉剑斜。
见说木兰征戍女,不知那作酒边花。
徐凝,睦州分水(今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镇)人,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戏题木兰花》:“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诗友徐凝动起诗兴,便追和这首诗。题目中的使君为唐人对州郡长官刺史的尊称。白居易先后做过忠州、杭州、苏州的刺史,所以被徐凝敬称为白使君。

“枝枝转势雕弓动,片片摇光玉剑斜。”一、二两句描写木兰花的枝条、花瓣的形态,充满力量和动感。木兰花每条花枝犹如张开待发的雕弓,屈曲遒劲,每片花瓣好似斜立凌空的宝剑,光芒摇曳。诗人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木兰花塑造成仗剑张弓的武装战士形象,迎风向日,英姿飒爽,充满坚韧之性、勇武之气。
“见说木兰征戍女,不知那作酒边花。”三、四两句诗人说,我听说过木兰征战守边的英雄故事,却不知道它为何沦落为酒宴上的花儿。见说,是听说的意思。那,是如何、为何的意思。诗人认为,木兰花应该是英勇善战、保家卫国的主角,而非点缀酒场、供人赏玩的配角;是沙场征战的巾帼英雄,而非欢场陪笑的粉红女郎。显然,作者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传说的影响,更喜欢木兰花作为驰骋战场的巾帼英雄形象。
两相比较,原诗与和诗思路大致相同,由木兰花联想到花木兰,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赞扬花与人的姿态、精神。但角度迥然不同。原诗侧重描写花木兰从军归来展现女儿身后的娇娆姿态,而和诗重点赞扬花木兰作为勇武军人的飒爽英姿。一重在柔,一重在刚,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不妨尝试从诗人的经历寻找答案。徐凝初游长安,因为不愿炫耀才华,耻于拜谒朝中显贵,没有混出什么名堂。后来南归故里,悠游诗酒而终。终其一生,徐凝都没有什么功名。有记载说徐凝考中进士且官至侍郎,今人多认为不可信。“一生所遇惟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徐凝写给白居易的诗句,或许可以作为解读这首木兰花诗主旨的钥匙。诗人身怀才华、抱负,渴望像花木兰那样建功立业。但当时社会只重门第名望,不重真才实学,他又不喜欢攀附权贵,故而难以实现理想,只能流连花酒消遣时日。由此看来,这首诗或许是徐凝的牢骚话。诗人借花抒怀,寄托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能沉湎于花间酒畔的无奈与惆怅。

对读两首诗,我们可以得到深刻启示:身为女人或男人,英雄或凡人,我们都应该像诗中所写的木兰花一样拥有独立人格,自信、自重、自主。身为女人,大多数情况下,尽可以展现柔弱、娇羞、妩媚之美,保持女性特有的本色、常态,也就是诗中所说的“脂粉态”。但是当情势所迫、国家所需,女人也可以像男人那样去战斗,摆出“枝枝转势雕弓动,片片摇光玉剑斜”的架势。就像花木兰,原先只是一个寻常人家的普通织女,当战争来临,“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踏上征战杀敌的沙场。战争一结束,“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恢复寻常女孩的模样。身为凡人,我们也可以像英雄那样活得有尊严、有意义,即使穷居巷陌、低到尘埃,也要不依附他人,不丧失自我,绽放本真的样貌,活出生命的价值。

下面我们来一起根据诗意展开冥想,请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