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十二章:笔记

一、财政支出及其分类

(一)如何理解财政支出数据

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一是看财政支出规模

二是看财政支出结构

三是看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所谓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是指各项财政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它反映财政每一笔钱具体是怎么花的。

(二)财政支出分类方法

1、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

国际通行的统计分类方法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和财政支出经济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是按照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产出性质进行的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即政府的钱到底被拿来做了什么事(用来办了教育,还是加强了国防);支出经济分类是按照政府生产公共物品的成本投入进行分类,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说明政府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办教育的钱是发了工资,还是买了设备、盖了校舍)。支出经济分类是对政府支出活动更为明细的反映。

2、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将财政支出区别为购买性支出(或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或者被用于政府自身的消费(称为政府消费性支出),或者形成投资(称为政府投资性支出)。

在我国,购买性支出远大于转移性支出。

(三)中国的政府支出分类改革

二、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

(一)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财政支出规模,是一个财政年度内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总额。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可采用两大指标,即绝对规模指标和相对规模指标。

我国常用两种测量方法来反映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一是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二是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

(二)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指标

1、财政支出的增长率

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

3、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

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单位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存在正常增长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的比例。

(三)工业化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的历史趋势

自20世纪初期以来,各工业化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先是持续增大,后来渐渐稳定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这是一个普遍趋势。

(四)财政支出规模 增长的理论解释

1、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为维护社会和经济的正常秩序、纠正外部效应、随着经济的增长,文化、教育、福利等财政支出项目的增长率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这些都要求增加财政支出。

2、皮考克和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英国的公共支出增长是阶梯式的非连续的,公共支出水平在正常年份表现出随着税收收入的增长而逐渐上升的趋势。当社会经历战争、危机或自然灾害等突变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但突变期结束后,公共支出水平虽然会有所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有水平。

3、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业的变化而变化的。

4、鲍莫尔——非均衡增长理论

5、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

选民在进行财政事务决策时,通常具有【财政幻觉】,即他们通常更为关心扩大公共支出能给自己所带来的好处,而忽视了税收负担也有可能同时增长。

预算软约束是各国政府的通病,无论多么完善的民主制度,都不可能根本性的解决这一问题,而必须在宪法层面对政府规模施加约束。

三、我国的财政收支矛盾与支出结构优化

(一)财政支出总量快速增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

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加强,政府对经济管理逐步从过去的直接和微观管理向间接和宏观管理转。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也逐步由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转变。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1、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

2、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略有下降趋势,但仍徘徊在高位。

3、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所上升,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

(三)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1、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

2、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3、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4、大力支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5、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

6、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含义

财政支出绩效是指财政支出目标完成所取得的效果、影响及其效率。

3E原则: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后来又加入了公平性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1、目的与原则

2、内容与方法

3、指标选择

确定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关键。

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经济性四个原则

(三)绩效评价范围与重点拓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