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哲思||表象世界03
一、表象的定义与内涵
表象,从字面上理解,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像,是对事物表面特征的直接反映。在心理学中,表象被视为一种形象记忆,是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再现,它既包含了事物的直观属性,如形状、颜色、声音等,又受到个体主观经验、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朵花时,花的鲜艳色彩、独特形状以及散发的香气构成了我们对花的表象,而这种表象又会因个人对花的喜爱程度、以往与花相关的经历而产生差异。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表象是现象与本质的中间环节。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规律。表象作为现象的一种呈现形式,既包含着对本质的反映,又受到各种偶然因素、非本质属性的干扰。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言,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表象便是这个影子中最易被察觉的部分。它既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入口,又容易让我们迷失在表面的幻象之中。
二、表象在人类认知中的作用
(一)表象作为认知的起点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始于对表象的感知。感官是我们与外界联系的桥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我们获取了大量关于周围事物的表象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最初印象,为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奠定了基础。例如,婴儿通过触摸、抓握物体,感知物体的形状、质地等表象特征,逐渐建立起对物体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表象是认知的直接对象,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事物,使我们能够快速地对事物进行分类、识别和记忆。
【注】这里谈论的表象,既不同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的表象世界》中的表象,也不同于经验主义心理学中所说的表象。请诸位读者注意“表象”一词在本文的特定内涵与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