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是老师

《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我的妈妈出生在安徽农村,家里有七个孩子,她出生时我的舅舅都即将结婚,全家人的注意力都在解决温饱上,受教育的机会都很少,待她成年成家后又因遇人不淑过得颠沛流离。在满是玻璃碴子的生活里喘息都很困难,谈论和追求“仪式感”十分奢侈,所以从小到大我和妈妈都从未过过生日、纪念日,对童年的我来说最大的节日就只有春节,虽然对压岁钱并不奢望,因为即便妈妈给我也会因为心疼她而舍不得花,一身期盼已久的新衣裳就足以满足一个小孩子对快乐的期盼了。

我第一次有意识地营造仪式感是在四年级开学的教师节。那天学校门口的小卖铺格外拥挤,充斥着家长和小孩,里面不同于往日都是文具和零食,反而是摆满了鲜花和礼盒装的小摆件,甚至还有横幅锦旗,看得出来店主为了照看住这嘈杂而混乱的场面,把自家的亲戚都叫来了。从幼儿园就学会自己上学的我自然是没有家长帮我挑选礼物的,但出于自尊心我还是拿起一个看起来精美的礼盒,迅速付了钱冲出小卖铺才得以喘息。上课前,教室里同学们的交谈声如沸腾的水要把房顶掀开,或许老师们对教师节送礼盛况习以为常,并没有打算来制止,我能清晰地听见同学们各自的小算盘:“你给班主任买礼物了吗?”,“我给英语老师买了,才不给班主任买,她总凶我,看她就烦!”。别看大家年纪不大,但骂起人来可不饶人,更何况这还是天津,讲相声的功夫可是从小培养的。但这第一次充满仪式感的“送礼”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好印象。第二节课结束的大课间,我跑到办公室给班主任送作业,但扭头就发现英语老师座位旁边的垃圾桶里塞满了同学们送的礼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应该是更不相信平日可亲可敬的老师会把礼物都扔掉,我睁大眼睛反复确认,那是蝴蝶结都没有拆开的礼物。那一刻我的内心闪过无数的念头,甚至产生想把礼物全部捡走的念头,直到走出办公室即将关门的那一刻,我还在盯着那一桶“垃圾”一再地确认…如今,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我想我责怪的并不是老师把礼物扔掉的事实,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又有多少钱送贵重的东西呢,无非是一些无用又占地方的便宜玩意儿,即便那天不扔掉,日后也会扔掉。但我无法理解,在那样一个学生来来往往、随时进出的办公室,在刚刚收到礼物对学生表达谢意之后,她们就毫不伪装地扔进了垃圾桶,此刻她们不像是个老师,倒像是个很会演戏的演员,但她们不知道自己的形象在那一刻、在学生心里坍塌了。如今自己也即将成为一名大学老师,童年的这一幕时刻提醒我,要珍惜来自学生、来自身边人的善意,不然好运和被爱的机会迟早会被花完的。

教师节的不好记忆并没有打消我为别人制造仪式感的积极性,只是对象发生了转移。第二年的母亲节,我就“蓄谋”给母亲准备一份礼物,我用我每天早饭和零花钱省下的积蓄跑到家乐(现在的华润万家)给妈妈买了一套护肤品,那是她当时用得起的最好的护肤品,我至今记得那个牌子。收到礼物的妈妈是欣喜的,她不停地向邻居们炫耀和夸赞。很多穷人家的孩子给父母买礼物会被教训说是乱花钱,但我妈妈从来没有,她纵然上过的学不多,但也知道这份爱和情绪价值不是钱能衡量的。她的鼓励给了我日后为别人制造仪式感更多的勇气,我会大胆地表达喜欢、尊敬、关心还有爱,这也让我从中收获许多意料之外的善意与回报。

本文之所以叫“孩子也是老师”,并不是想声讨我的老师当时做法有多恶劣,更想表达的是这种“仪式感”的传播所带来的巨大能量。因为渐渐地我发现,在我日复一日仪式感的感染下,我妈妈、我身边的人也在学习着用仪式感表达对亲人朋友的爱。妈妈开始让我教她网购,学着我的模样给姥姥订生日蛋糕、买礼物;表妹在母亲节给从未上过学的三姨写了一封信……身边人潜移默化的改变让我惊喜颇有成就感,我们都是第一次学着做母亲、做女儿、做自己,或许对人生还有不熟练之处,但很幸运我们都学会了表达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