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只做自己

   窗外斜风细雨,室内安详静谧。这样的周末,总会惹来万斛闲愁。

     好吧,就用文字与生命对对话吧。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是不可被复制的。同样,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美丽的,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是很多时候,人们还是不免羡慕别人活得光鲜,抱怨自己生活落魄。

   其实,落魄的,不是生活,而是你自己的心态。

   记得学心理时,有一个很著名的情绪ABC理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园的长凳上休息,把你最心爱的一本书放在长凳上,这时候走来一个人,径直走过来,坐在椅子上,把你的书压坏了。这时,你会怎想?一定很气愤吧?觉得他怎么可以这样随便损坏别人的东西呢!太没有礼貌了!

 但是,如果我现在告诉你,他是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想呢?你一定会马上原谅他,甚至会非常同情他,为他的生活感到担忧,觉得自己被他压坏的那本书根本不值一提。

   你看,同样是他压坏了你的书这件事,但是前后你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这就说明,在生活中,很多时候,让我们产生难过、痛苦等情绪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自己的不合理认知——也就是你的惯性心态。

   有的人,总是习惯把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比,比来比去,越比越觉得自己的生活一无是处,于是跑回家拿爱人和孩子撒气,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破坏你幸福生活的,往往不是别人,恰恰是你自己的心态。

  其实,不同的生活方式,都有其不同的利弊。如果你选择做一个强人,那就势必要放弃一些休闲和休息,但却能收获成长与强大;如果你选择了悠闲,也就意味着放弃了职场打拼的努力,但却收获了心灵的惬意。

   生活是无所谓对错的——每种生活方式都是正确的。这世界上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生活方式,你不可能一一尝试,也不应该身体过着这种生活,心里却向往另一种生活——身体与心灵撕裂的感觉必然是痛苦的。

  所以,还是应该先问问自己:我要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

  有时,选择生活和选择爱人是一样的道理,要么选择自己喜欢的,要么喜欢自己选择的,也就是说,一定要想办法让你正拥有的,成为你喜欢的,这样你才会幸福。

  可是,很多时候,人往往会因太贪心而纠结:既想过轻松惬意的生活,又想功成名就钱权两收。于是,人就开始在两种生活之间摇摆。先是奋勇向前努力打拼,身心俱疲时又开始怀疑奋斗的意义,于是全盘否定自己之前的生活,开始休闲娱乐不思进取。

    智者只坚定地做自己。

   蒲松龄的茶棚,接待了多少赶考的仕子。但蒲松龄没有为科举考试状元举人所动,只是要求他们留下一个故事,于是有了《聊斋志异》。

    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时代,多少人对升官发财梦寐以求(现在好像也是这样哦),惟独陶渊明“种豆南山下”,每天“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偶尔休息,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没有人知道,是当时吃肉喝酒为公事而头疼的县令幸福,还是在田间劳作在东篱采菊的陶潜幸福。

  或许,只要那种生活方式是自己喜欢的,便都是幸福。

   或许,不违背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此生不问别人,只做自己,便是幸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