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耳的警笛划破长空,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八十六年前的那段风雨如晦的日子。毫无疑问,今天占据各大媒介头版头条的都是围绕九一八事变的相关话题。昔日的卢沟桥从自然存在的层面它只不过是一个界碑,但当它与人类历史的发展对接在一起时,其被赋予的意义就不同寻常了。而给出这样的意义界定,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当是罪孽深重的国民不愿意把自己经历的伤痛进行放大拉长。可是,随着时代车轮的碾压,经历了太多磨难的民族从感性回归理性,由不敢正视变得敢于直面痛苦与灾难。这样,十四年历史真实的还原才真正揭开蒙在累累伤痕上的薄纱。尽管是不经意的动作,但经历的心灵挣扎却是漫长的。
八年抗战,对每一个经历战争洗礼的人来说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可以接受。毕竟,在无法绕开战争阴霾的年代,每一个当事国都不可避免的遭受战争的摧残。但是,心理的承受并不代表现实的真实。当在确凿的历史证据面前,经过铁证如山的考证,做出精准的定性之后,每一个饱受战争创伤的民族才如梦初醒,原来历史的真相被隐瞒了这么多年。作为一个国民,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国家真正的发展史,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真实,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从心理承受和接受的层面看,八年虽然时间已经很长,但相较于十四年还是少去了一段用血泪与屈辱铺就的路。但是,面对血淋淋的现实,先驱者已经无法立起来说出历史的真实。如果后来者还依然以回避或逃避去审视,代代繁衍,代代相袭,子孙后代永远无法从“瞒与骗”的大泽中挣扎出来。
面对历史,每一个国民只有首先承认和接受,然后才能去理性的审视与处理相关的事情。忘记历史是一种对创造历史者的背叛,曲解或粉饰历史同样是对历史创作者的不尊。作为苟活者,只有正视历史,并坦然面对,才能借助历史这面镜子的照射少走弯路。八年抗战,是特定历史阶段对一段民族抗争史的草率书写;十四年抗争,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也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成熟的理性回归。在灾难和痛苦面前,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被人为地放到,也不会因为心里的无法承受而被缩小。十四年,对茫茫宇宙而言,是天地之一瞬,近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而言则是弥足珍贵的。十四年不是和平与安宁,而是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刻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十四年,不是衣食无忧,而是乌云密布,硝烟弥漫,生灵涂炭。每一个国民不论是通过具象的图像音频,还是借助抽象文字的刻录,只有认识了历史的原貌,才能更好面对当下和未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身处和平的年代,我们不是刻意地去咀嚼伤痛,去放大悲凉,而是以客观冷峻的眼光去审视,才会清楚接下来自己应该做什么。
积贫积弱的年代,因为贫穷,无法逃脱被欺凌的厄运。纵使有铮铮铁骨的站立,但也不乏软骨头的存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伤痛除了外夷入侵的制造,更多来自于‘本是同根生’的相煎。”乍听此言,让人顿感冰冷刺骨。可是,回归中国的这段屈辱史,因侵略者采取的“以华制华”的怀柔政策,豢养了大批的鹰犬爪牙。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助纣为虐才把国民心头的伤口进行了放大。两次抵御外辱,中国人民为了捍卫正义和公理做出牺牲伤亡的人数是世界之最,而与此相对应的被豢养的卖祖求荣者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帮闲可怕,帮凶就更加可恨。而特定历史的催生,也许是在“保存生命、延续生命和发展生命”本能的驱使下,他们走上忘祖求荣的不归路,最终被钉在历史的十字架上,遗臭万年。当然,在整个中华民族战天斗地,抗击邪恶的血泪史中,正是有了无数精神界的战士,舍小家保大家,舍生忘死,义无反顾。也正是有了这些民族脊梁的挺立,才撑起即将坍塌的民族大厦。时至今日,我们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历史,除了唾弃那些没有骨气的软骨头,更多是以一种敬畏去缅怀那些为国为民奔走呐喊,不惜牺牲自我的勇士。
走过屈辱的历史,经历过太多的磨难。和平年代,每一个国民都应保存居安思危的警惕。但如何不再重演历史的悲剧。不是通过言之凿凿的宣扬,也不是借助义愤填膺的宣泄。因为对正义的守护需要的理性、理智。接受了历史的真实,就是一种进步,如何把这段历史悲剧内化成砥砺后来者前行的动力当是每一个公民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场场彩排,一次次演练,一个个活动,是不应该忽视的挑起国民神经和意识的方式。但如果把一种严肃异化成一种形式和表演,不仅是对先行者的不敬,也是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不负责任。真相无法改变,滴血的伤口被还原。面对这些,需要的是一份对“国家和民族的诚与爱”。
�是同样。教育宏观政策的制定只有把人放到优先发展的高度,在监管过程中,只有以人性化的管理为指导,才能保证教育在本位上和谐发展。否则,即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