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晤(陈忠康会古通今班学习书法感悟之五)

图片发自简书App

年纪渐长后,毛病也长不少。

做了一件事,容易忘了做另一件事。真心佩服大多数高人,同时能做十件八件事情又编排得井井有条。

比如写了一篇小“简书",就常常不愿以举手之顺在朋友圈里也发一发,以便获得更多"朋友“的点赞。

把朋友两字加了双引号,其意众所周知。朋友圈里上千号朋友,真正点评点赞的其实也不多。

有的在心里"嗯"了一下就接着看下一条,在他心里算是有点"存在"的感觉;有的不以为然就直接“飘过",也许经他刷屏的广告都比我这点文字重要;有的礼节性地将红边心符填充了事,也有点象签到,不知道朋友什么时候拿着手机、接着电话、发着微信就已经走远……

称得上认真的朋友自是既点赞又点评,犹为让人珍惜的真称得上"见字如面",或是"见字如晤"。

就象只听了他授一天米芾书法课的刘洪镇先生,在朋友圈里只说了一句平实的话,就附上了几篇我在《简书》里发出的短文,让我眼前立马浮现出谦谦君子刘先生的形象,真还有点"见字如晤"的感觉。

达到"见字如晤”的程度还真不容易,至少朋友已忙里偷闲、从上到下浏览了一遍,文字好不好另说,反正"面"总是见了一次;就象见了面有没有一起把酒言欢另说,反正握了回手、寒暄了几句总是有了,但似已足矣,古语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让人动容的"见字如晤"者,往往是书信。古之亲人与亲人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情人与情人之间,联络没有网络、视频、微信、电话、短信、电报,只有用"手书"的方式。

流传至今的"书信"常常又是诗句。

耳熟能详的是这两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开缄读未半,喜极涕泗俱。”陆游《得子虡濠上书》这两句不仅让人起而动容,更是见字如晤,喜极而泣。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杜甫《述怀》:“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以上两首,因为书信发出数月如石沉大海,竟害怕得到新的消息,有从此不能再见的恐惧。

更有甚者,传递书信的可能仅仅是"传话"。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而书信里说的,常常不是"高思凝虑",而只是浅显的大白话。

袁凯《京师得家书》:“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王驾《古意》:“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读这些关于书信的诗句,书信双方“见字如晤"都十分奢侈,我们不用看书信的具体内容,却仿佛已经"晤见"了书者的"内心"。

这又让我想起日前书法课里与经典作品的相见了。先有必要重温一下"文学理论":

刘勰《文心雕龙》有言:“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经典书法作品是写给后人"思接千载"的书信。

卿三彬先生购得《书谱》若干本,放至床头、书案、茶几、旅行包,每天睁开眼、午饭后、睡觉前,或展开9米长卷,或一页一页局部对视,用他的话叫"对晤",实在说得精妙。

对晤是什么?就是"见字如晤"。仿佛再见到了一次一位书法大家孙过庭的人生。

对晤又是深入了解到了书家作品的字法、笔法、章法,感受到了精神气质和生活气息。

对晤还能感受到书家的思想性情、价值取向和作品里的哲学内涵。这是一种层次更高的对话,能与古人说上话照上面的人,估计手上功夫也差不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码字不容易,请君点个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