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统整”的实践

    把全球问题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构筑“跨学科课程”或“学科交叉课程”的研究,将为明日学校课程的设计开拓崭新的视野。“学科统整”不仅仅是一种课程的设计方式,也涉及知识论与课程观的差异。                                      1、“学科统整”的形态:软化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整个课程的目标在于探讨中心主题(真实的生活脉络),所有概念的学习旨在理解真实生活的问题。由主题的形成到概念的分析,整个学习活动的安排都由师生共同参与,重视学生的主动构建。                                            2、“学科统整”的研究特色:在于寻求学科内容的相关性,以求课程的精要化,同时强调学生主动活泼的学习,而不是教师强加的被动学习。                    3、“学科统整”的实例:美国的“跨学科课程模式”、“一体化课程模式”、英国的”交叉课程”、德国的“合科教学”、加拿大的“综合学科群”、日本的“综合学习”、我国台湾的“学习领域”等,都体现了“学科统整”的大势。                          4、主要发达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1)共同趋势:追求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即: 关注共同文化素养、关注学生个别差异,借此使学生在共同文化起点上得以发展自我,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主要策略:突出“共同核心课程”或是“共同文化课程”的设计,突出学习领域和模块设计,突出特色化专业学科群或是选修学科群的设计。            (3)问题意识或取向:克服“分科主义”这一传统的课程制度的取向,探究现代社会问题的取向,培育复杂社会里生存能力的取向,在儿童生活中组织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的取向。                  5、“学科统整”的学习课题:由教师设定,学生自己去发现探讨,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展开探究。这种探究学习的特点:在于问题的质,在于探究的过程,在于需要持续地探究。                                倡导“学科统整”不是全盘否定“分科课程”,两种课程各具优势。分科课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综合课程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后者在理论知识同学生实际生活及社会联系方面有其优势,比较容易找到切入点,而这恰恰是分科课程的难点所在。不过,对于一些学科来说比如“读、写、算”这些基础教育中的最基本的学程,其分科形式的独特价值是毋容置疑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们一起来仔细学习比恩“四位一体”的课程统整观。这是前天日课的补充。 经验的统整。比恩的经验统整可看做是一个政治命...
    雪糕冰脚阅读 463评论 1 3
  • 刘登辉的文章,詹姆斯.比恩课程统整思想研究,我有兴趣的是课程统整思潮经历的成型、回落、异化三个发展阶段,让我们重新...
    雪糕冰脚阅读 824评论 2 5
  • 青春是什么?将一盏茶,品到无味;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首诗,吟到无念。青春,在风里醉,在雨中伤。三千繁华一浮生,...
    自在独行客阅读 188评论 0 1
  • 今日5:40起床,洗凉水澡。昨晚又独自喝酒了,喝完就睡,起来都没消化,恶习啥时候能改。
    张家老二阅读 109评论 0 0
  • 感谢您的关注,给您送朵小花花! 我,一个95后的双鱼女兼伪文艺小青年,爱笑爱生活爱挑战,兴趣广泛,写作、朗读、健身...
    咖啡泡沫吻阅读 210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