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在简书坚持日更的第37天。虽然时间并不长,不过短短一个多月,只是学生时代一个悠闲的寒假。尤其是跟简书的各路大神相比,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据说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而我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连续写作的习惯,对我而言,这就是一个从0到1的艰难开始。
这37天,横跨了春节假期的各种应酬、节后焦虑以及高强度加班生活,利用生活里时间的边角料写作,对我而已绝非易事。而且我可以很自豪地说,尽管文字的好坏受限于个人的水平,但至少我在字数保持了一以贯之的要求,基本都在800字以上,这是一种态度——日更,绝不糊弄。
37天的连续创作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在那些自我挣扎的日子里,日更教会了我很多事儿。
第一条,一旦认同一件事,越快开始越好。
很多人会习惯性地说:我决定去做xx了,下周就开始!看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起点,因为你在潜意识中为自己设置前提条件,这里面完整的逻辑链条是:只有条件达到了,我才会去做。
但凡你为自身设置的条件,最终都会成为你坚持的阻力。心情好了才会去看书,你们的心情也许永远达不到足够“好”的标准。晴天才去跑步,反而会让你在心里惧怕每一个晴天。
真正能够坚持下去的事情,条件越低越好,最好是无条件开始。
写作也是这样,不必等到一个好的状态,拿起笔、拿出手机或是电脑,去做就是了。没有技巧,可以边写边学。没有素材,可以边写边找。等到真正你觉得万事俱备了,可能耐心也消磨殆尽了。
既然你认同了一件事情的价值,觉得它是对的,那么就不要做等待了。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越早的开始、越少的前提条件,会让你走得越顺畅、越长远。
第二条,先完成,再完美。
之前尝试过写公众号,关注的都是我熟人,不是同学就是朋友,再不就是亲戚。每次更新思想负担都会很重,但心写得好不好,三观正不正,符不符合我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会不会让自己的人设崩塌,形象减分。
而在简书写作,因为关注我的都是现实中不认识的人,没那么多包袱,更新起来心态轻松多了。
其实创作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再厉害的人,也不可能一直保持高昂的创作状态。
我非常敬佩的日本推理作家东野圭吾,他的特点就是高产,笔耕不辍,但是他写出的作品中也只有一部分是叫好又卖座的佳品,很多书平心而论也只能称为是平庸之作。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
永远不失败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永远不要开始。
但是不开始,充其量只是一种自我欺骗的鸵鸟心态,你只有不懈地坚持,敢于写出垃圾的作品,并且尝试找出他们与好作品之间的差距,有策略地改进,才有可能去突破自我,最终实现目标。
先完成,再完美,这几乎是每一个非天赋性选手成长的必经之路。
第三条,外在的推动力,也许能让你走的更快;但是找到内在的驱动力,才能走到更远。
我一直很相信内在的自我驱动,比外在的push更重要。
这一点体现在团队管理上。如果一个团队没有共同的愿景,没有一致的价值观,那么就很难在行动中保持协同,彼此之间不是盟友,只有管理和被管理的阶级对立,剩下的就只有相互推诿和尔虞我诈。
这一点体现在子女教育上。无论是恐吓还是胁迫,都不如激发内心的真实渴望。每个人都是向好的,越是清晰具体的美好向往,越能够激发现实中的引导作用,真正优秀的孩子心里明白,他们是在为了自己而努力,而非是为了实现父母或是老师的愿望。
这一点也体现在日更写作上。如果你只是跟风写作,听说写作是普通人能做的最有价值的投资,就立马过来尝试,而不是想这件事对自己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可能在新鲜劲过了之后,往日热情再难以维系。
要不断地逼问自己,为什么要去写作,目标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
我对写作的目标一直非常明确:写作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变现,我可以接受长周期,但是结果一定得是我要的那个结果。我对自己在简书的定位也很清晰:简书就是写作练手的地方。
在动手写作之前,我经常会自问自己到底是为什么选择了写作。在这个目标的驱动下,我会不容自主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水一篇100字的文章,能够满足不断更的要求,但是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帮助。
我需要的是刻意练习,我要在不间断的文字创作中,找到自己的一种“语感”,建立一种任何状态都能写下去的写作机制,磨练出一种能够抵制诱惑的坚韧决心。
如果你也拥有类似的目标,简书对你而言,就是最好的平台!
第四条,不要寄希望于不出错,要为错误提前做好准备。
说实话,能够坚持这些天不断更,并且篇幅还得有一定的保证,存稿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人毕竟不是机器,机器尚有出bug的情形,更何况是人类呢。有时候安排好了晚间的时间去写作,但是临时被朋友叫出去吃饭,或是被领导安排了别的任务,都是人之常情。
要想不断更,要么选择水100字,要么就得依赖存稿。我之前在别的平台陆陆续续写了一些东西,积累了一点文章素材,在难以维系的紧要关头,就可以被用来补救。
所以不出错是不可能的,但是能够认知到这个事实,并且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就可以避免因为错误而造成损失。
其实在简书坚持日更,我的收获远不止4条。还有很多的启发,像是春雨润物细无声一般融入我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我和简书的故事才刚刚起了开头,会有更长的日子等着我不断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