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青翎讲解 杜甫《登楼》

登楼

唐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创作背景:

这首《登楼》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也就是公元764年的春天,这时候杜甫在成都。在前一年的十月,吐蕃攻陷京师长安,新立了一个傀儡皇帝,不过不久之后,郭子仪就收复了长安,唐代宗复位。十二月,吐蕃攻陷蜀地边境的松州、维州、保州,成都震恐,这就是诗中五六句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诗的题目叫做「登楼」,开篇就从登楼写起。首联,「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首句非常夺目,花近高楼,本来是春天的美景,但为何诗人却有伤心的感觉?这里就有一个悬疑,吸引读者往下看,第二句说万方多难,这就解答了上文的伤心。

如果我们改成「花近高楼此登临,万方多难伤客心」,先不管平仄对不对,从意思上来说,顺是顺了,但转折的效果也没有了,只能算是平常的手笔,而像「花尽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这么写,这就是高手的写法。

第二句的最后三字,「此登临」,点出题目。开头两句,虽然只有十四个字,篇幅非常短小,但是在这么短小的篇幅之内,老杜都写出了变化。整体来看,首联两句交代了题目的登楼之事,这是起承转合里的「起」。

接下来我们看颔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锦江和玉垒山都是蜀中的山水,是诗人登楼所见之景。锦江上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变灭飘忽,就好像古今的局势一样变幻无常。这两句恢弘壮阔,混涵不尽,上句写空间,下句写时间,对仗工稳而不显板滞,即便是一联之中,也富含变化。

这里春色、浮云并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春色、浮云,而有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这个象征意义,我们放到后面和颈联一起来说。颔联两句承接首联的登临,写登楼所见之景,这是起承转合里的「承」。

接下来是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道莫相侵。」北极是星名,古人认为北极星居于北天正中,它的位置亘古不变,因此诗词里面常用北极来比喻帝王或者朝廷。「北极朝廷终不改」,说明曾经改过,这是说吐蕃攻陷长安、另立傀儡皇帝的事情,「西山寇道莫相侵」,说明曾经侵过,这是说吐蕃攻陷四川边境松州、维州、保州三座城池的事情。

这两句承接第二句的「万方多难」而来,而且与颔联暗相呼应,颔联说到春色、浮云,春色,生机勃勃,万古常新,象征着北极朝廷的不改,浮云,须臾变灭,一会儿有,一会儿没,象征着西山寇道的倏起倏落。这里用第五句去承接第三句,用第六句去承接第四句,杜甫自己说「老去渐于诗律细」,这就是诗律细的表现,对比前面沈佺期、崔颢的两首七律,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细密的章法,在他们的诗里是完全没有的。

整体来看,颔联写登楼所见,颈联则与登楼没有直接关系了,诗人转写自己的祈祷期盼,这是起承转合里的转。

最后是尾联,「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后主就是刘禅,当时在成都有后主庙。梁甫吟的典故大家都很熟悉了,《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常常吟诵《梁甫吟》以寄托自己的怀抱。尾联的意思,只因为有诸葛亮的辅佐,于是后主这样的昏庸之君都有祠庙流传至今,可惜当今再也没有诸葛亮这样的英雄人物,实在让我激愤不平,只能以《梁甫吟》来排遣胸中的感慨。

颈联写登楼所感,第七句回到写景,同时在写景中暗含议论,第八句叙事,点出时间已是日暮,这次登楼要结束了,这是收束。这两句的「可怜」「日暮」,语气中含有无限感慨,又暗中呼应首联的「伤客心」,这是起承转合里的「合」。

整首诗讲完了,我们再把章法的部分抽出来,仔细体会一下。首联点出题目,交代登楼之事,是「起」。颔联承接上文,写登楼所见之景,是「承」。颈联抛开登楼的事情,转而祈祷朝廷不改、寇道莫侵,是「转」。尾联用「日暮」收束,是「合」。

起承转合之外,这首诗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例如首联的转折,先说「伤客心」,再说「万方多难」,增加波折的同时,又做到了逻辑自洽;又如颔联上句写空间、下句写时间,纵横参错;又如以「北极朝廷」暗承「锦江春色」,以「西山寇盗」暗承「玉垒浮云」,表面上看来没有关系,仔细一推究,似断还连;又如尾联以「可怜」「日暮」呼应首联的「伤客心」,前后照应,十分严谨。

最为难得的是,老杜用这么细密的章法,写出来的诗却声势宏阔,一点也不显得雕刻琐碎,清朝人沈德潜以评诗见长,他评价这首诗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这首登楼是老杜作品中的上上之作,很值得我们钻研学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