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5年福建省委一号文件聚焦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明确提出“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为2026年村“两委”换届奠定坚实基础。这一部署既是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具体实践,更是破解农村“头雁难选、班子难强”问题的关键举措。面对新形势下乡村振兴对基层干部队伍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的迫切需求,必须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后备干部培育工作,着力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体系,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一、拓宽渠道“选好苗”,激活基层人才蓄水池
破解农村青年人才“空心化”困境,需建立多元化选人机制。福建省在晋江、沙县等试点地区探索“三荐三评”模式,通过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相结合,结合党员评议、群众评议、组织考评,累计选拔35岁以下优秀后备人才2300余名。这一实践表明,建立常态化选拔机制需重点聚焦三类群体:从本村致富能手、返乡创业青年中挖掘“本土苗”,从大学生村官、退役军人中筛选“潜力股”,从乡贤理事会、专业合作社中物色“带头人”。宁德市周宁县创新实施“乡情引才计划”,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通过政策宣讲、项目对接等方式,成功回引126名优秀青年返乡创业并纳入后备干部培养,为基层治理注入新鲜血液。
二、精准施策“育壮苗”,构建多维培养新体系
针对农村青年干部“本领恐慌”问题,福建创新打造“三维赋能”培训模式。政治铸魂方面,依托古田会议旧址、下党乡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重走连心路”等情景教学,2024年累计培训后备干部1.2万人次。专业提能方面,开发“乡村振兴实务”数字课程库,设置集体经济发展、矛盾纠纷调解等12个专题模块,龙岩市上杭县运用VR技术模拟换届选举、项目谈判等场景,参训干部实战能力提升显著。实践砺能方面,推行“1+1+N”导师帮带制,由乡镇班子成员、老支书、产业带头人组成导师团,在永春县试点中,83名后备干部通过参与重点项目攻坚,成功推动45个村集体增收项目落地。
三、实战练兵“墩实苗”,搭建成长成才大舞台
建立“阶梯式”实践锻炼机制是培育复合型干部的关键。福建省在23个乡村振兴重点县推行“三岗轮训”制度:先在便民服务岗熟悉村务流程,再在项目攻坚岗锤炼实战能力,最后在党建指导岗提升政治素养。南平市延平区创设“乡村振兴特派员”岗位,选派86名后备干部跨村交流,在破解历史遗留问题中增长才干。同时,实施“双挂职”计划,选拔优秀苗子到乡镇站所跟班学习,安排参与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任务。福清市探索建立“村级事务AB岗”,后备干部在参与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重大任务中,群众认可度同比提升37%。
四、科学机制“用好苗”,畅通选任发展双通道
完善“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才能确保队伍活力。福建省建立“季度考核+年度评估”的量化考评体系,将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5大类18项指标纳入考核,三明市尤溪县对考核优秀的32名后备干部提前纳入换届人选。创新“预备岗位”制度,在村“两委”增设主任助理、党建专员等职务,让后备干部提前进入角色。拓宽发展通道方面,漳州市将23名表现突出的后备干部纳入乡镇事业编制,莆田市城厢区建立“乡村振兴人才专项津贴”,薪酬待遇与村主干实现并轨,有效破解“留人难”问题。
截至2025年6月,福建省已建立9800余人的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68%,35岁以下占比达54%,致富带头人占41%,队伍结构实现质的优化。随着三年行动的深入推进,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干部队伍正在形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展望2026年换届,唯有坚持动态优化培养机制、完善激励保障体系、健全容错纠错制度,方能确保“后备军”真正成长为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先锋队”,在八闽大地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