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空杯状态怎么来的,如何制造“我愿意”的状态呢?

学习中的空杯状态怎么来的,空杯就是可以撞进知识的沉浸式学习状态,但是这种在状态离不开喜欢或者愿意二字,如何制造“我愿意”的状态呢?

大家常听老师讲,学习要带着空杯心态来进入课堂,因为空杯是可以装东西的,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不屑一顾的状态。为什呢?

成年人遇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目,需要的课程,都可以保持空杯心态,因为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为自己付出了金钱或者是时间,就要学点东西带回去。

所以很多成年人更容易学进东西,但是很多的学生每天在学校,但是就是学不进去。就是没有空杯心态,因为就是不喜欢学习。

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喜欢,什么是喜欢,什么是不喜欢呢?喜欢的就可以有一个空杯的心态,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甚至进入心流状态,变成更喜欢。

但是不喜欢的就是不喜欢,不管老师如何讲,不管别人怎么说,都没办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但是玩游戏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有这种物我两忘的时间,游戏的自我竞争机制,制造了一个东西叫做爽点,叫做喜欢,最终还可以上瘾。也就是养成这种心理习惯。

所以任何的学习最关键的是喜欢,但是喜欢的关键是有用,认为有用的关键是刺激,两种刺激可以促进喜欢。

一种是外在刺激,一种是内在机制刺激。

第一、什么是外在刺激呢?也就是引入外部竞争,大部分人的基因都伴有争上游的心理情节,所有人类都喜欢自己被更多关注,比别人更强,这从没有人喜欢被批评就可以看出,这是基因里面带来的。

就像是体育赛事,尤其单人项目,其实都很枯燥,马拉松,赛跑,这些项目其实在外人看很枯燥。但是运动员就是喜欢。这里就引入了外部竞争刺激。因为有比试,所以有这方面天赋的人就会脱颖而出。你让一个不喜欢运动的人去夺赛跑冠军,其实就是变相逼死他。

所以第一个外在因素的刺激很重要,那么这个刺激就是比试,就是体现自我的能力,被肯定的心理满足感。正确的肯定是一剂心理良药。而不是盲目的夸奖,夸奖不正确永远不得人心。

第二、那么什么是内在刺激机制呢?就是自我的比试,也就像是打游戏,这一局的我给刚才的我肯定更厉害,这是来自我的肯定,游戏的机制就是可以重来,自己的证明这一局不行,下一局已定可以通关,这种内部的自我激励才是动力的源头。

没有人不希望被肯定,但是来自己给自己的肯定是一种 心理暗示,就像是照镜子,整理仪装,其实就是一次次自我肯定带来的愉悦,就像是孩子穿上心仪的新衣服,在外人眼里就是自信,显得张扬愿意多表现,成年女性带上心仪的发饰,穿上华贵的服饰展现的气场就不一样,这都是源于自我的激励。

所以内部的自我激励是每个人兴趣不可或缺的因素,这是一种心理补偿,得到外界肯定后会更加针对这一方面加强。因为每一次坚持过后,都会得到自我的激励,以及来自外部的肯定,这就是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是喜欢的根源。

那么反过来说,空杯心态一定是建立在喜欢的基础上的,不喜欢的东西硬逼着学习就会事倍功半。所以培养自己的喜欢就需要建立,两种机制,一种是内在的自我肯定机制,一种是外在的肯定机制。这才能逐渐培养某一方面的人才。

在职场吗,在家庭,在社会交往中,肯定是一门技术活,需要不断的发现,肯定别人以及被人肯定,都是需要建立成长机制,保持培养这种态度,就会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幸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