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研读》267:汉纪(四十五)


  《<资治通鉴>研读》267:

          汉纪(四十五)


李固之死


八月乙未日,梁太后封梁氏为皇后。梁冀想要用厚礼奉迎,杜乔据执意引用旧典不听。梁冀托付杜乔举荐汜宫为尚书,杜乔因汜宫公开贪赃枉法,不肯使用,因此更为得罪梁冀。

九月丁卯日,京师洛阳发生地震,杜乔因为灾异被诏策免职。冬十月,梁太后封司徒赵戒为太尉,封司空袁汤为司徒,封原太尉胡广为司空。

宦官唐衡、左悺一起向汉桓帝进谗言说:“陛下之前应当继位,是因为杜乔和李固坚决反对,说陛下无能力承担汉朝宗庙祭祀。”汉桓帝也开始怨恨杜乔。

十一月,清河人刘文和南郡妖贼刘鲔交接,传播谣言说清河王刘蒜应当统治天下,想要一起拥立刘蒜为帝。事情被发觉,刘文等人劫持清河国国相谢暠,带着他来到王宫司马门前说道:“应当立清河王为天子,谢暠为三公。”

谢暠不听进行痛骂,刘文随后刺杀谢暠,官府捕捉刘文和刘鲔诛杀。有关部门奏报弹劾刘蒜,刘蒜被贬爵位为尉氏侯,流放到桂阳,结果自杀。

梁冀指使有关部门奏报弹劾李固和杜乔,说他们勾结刘鲔等人,请求逮捕治罪。梁太后平时知道杜乔为人忠诚,没有答应

梁冀把李固收捕下狱。李固的门生、渤海人王调戴上刑具到皇宫前上书,替李固鸣冤叫屈。河内郡人赵承等几十人也戴上刑具到皇宫前上书,为李固申诉。梁太后了解到情况后赦免了李固。

在李固出狱时,京师洛阳的街道上,人们都高呼万岁。梁冀听说此事后非常震惊,担心李固的名声会危及自己,又重提李固参与拥立刘蒜的旧事。

大将军长史吴祐知道李固被冤枉,当面和梁冀力争,梁冀不听。这时,扶风人马融在坐,正在替梁冀起草表章。吴祐对马融说道:“李公的罪责能否成立,全在先生之手。李公如果被诛杀,先生还有什么面目去见天下人呢?”

梁冀恼怒地起身进入内室,吴祐也直接离开。李固于是死在狱中。李固在临刑时,送给胡广、赵戒等人告诫的书信说:“李固我蒙受国家厚恩,所以才竭尽股肱之力,不顾及个人生死,立志于扶持王室,建立像孝文皇帝、孝宣皇帝一样的盛世。没有想到满朝梁氏执迷不悟,先生们全都曲意听从,所以才转吉为凶,把成功的事情变成了失败!汉家的衰微从此开始了。众先生蒙受君主厚禄,在国家颠倒时不努力扶持,国家发生了倾覆的大事,后世的良史,他们的记录怎会出于私心呢?李固我已经生命终结了,但却是为践行大义而去,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胡广和赵戒等人收到书信非常悲伤惭愧,全都不住地长叹流泪。

梁冀又派人威胁杜乔说:“如果早早服罪,你的妻子儿女能够保全。”杜乔不肯听从。

第二天,梁冀派骑兵封锁住杜乔家的大门,外面听不到任何哭声,于是报告梁太后,把杜乔逮捕后入狱,最后也死在狱中。

梁冀命人把李固、杜乔的尸体暴露在城北通衢大道上,下命令说:“有敢收殓尸骸的马上治罪。”

李固的弟子、汝南人郭亮还没有成年,他左手拿着奏章,右手提着刑具,来到皇宫门前上书,恳请为李固收尸,梁冀没有答应。郭亮和南阳人董班来到李固的陈尸处凭吊哀哭,为李固看守尸骸。

夏门亭长呵斥郭亮说:“你们这些酸腐儒生,公然违抗诏书,是想试试有关部门的屠刀吗?”郭亮回答说:“郭亮我被两位大人的义气打动,根本不顾及生死,怎能害怕死亡威胁呢?”

梁太后听说后,对两人赦免不予诛杀。

杜乔的原掾吏、陈留人杨匡日夜兼程,号哭着赶到洛阳。他穿上原来的官服,戴着赤色头巾,假称是夏门亭吏,守护在杜乔的尸骸旁边,保护尸骸驱赶蝇蛆,前后共计十二天。洛阳都官从事逮捕杨匡后奏报朝廷。梁太后认为这是名忠义之士,没有治罪他。杨匡带着刑具,来到皇宫前上书,恳求自己把李固、杜众的骸骨带走安葬,梁太后批准。

杨匡护送杜乔的灵柩回家,穿上丧服为杜乔送葬,随后和郭亮、董班都隐匿起来,终身不出来做官。梁冀让吴祐出京担任河间国国相,吴祐辞职返回,最后在家中去世。

梁冀因为刘鲔之乱,想起朱穆的建议,于是请种暠出来封为从事中郎,推荐栾巴为议郎,举荐朱穆成绩优异,封为侍御史。

这年,南单于兜楼储去世,伊陵尸逐就单于车儿继位。

148年春正月甲子日,汉桓帝举行成人加冠礼,宣布大赦天下。

三月戊辰日,汉桓帝跟随梁太后前往大将军梁冀的府中。白马羌侵犯广汉属国,杀掉长吏,益州刺史率领板楯蛮夷征讨将其击败。

夏四月丙子日,汉桓帝封自己的弟弟刘硕为平原王,以便继奉刘翼的祭祀,尊奉刘翼的夫人马氏为孝崇园贵人。

五月癸丑日,北宫掖廷中德阳殿和左掖门发生火灾,汉桓帝乘坐车驾跑到南宫。六月,汉桓帝改清河为甘陵,封安平王刘得的儿子、经侯刘理为甘陵王,以继奉孝德皇的祭祀。

秋七月,京师洛阳发生大水。

149年夏四月丁卯晦日,发生日食。

秋八月乙丑日,有颗彗星出现在天市中。京师洛阳发生大水。

九月己卯日,发生地震。庚寅日,又发生地震。郡国中五座山岭崩塌。

冬十月,太尉赵戒被免职,汉桓帝封司徒袁汤为太尉,封大司农、河内人张歆为司徒。

这年,原朗陵侯国相荀淑去世。荀淑在年少时就行事高洁,当世的名儒李固、李膺都把他作为宗师。他在朗陵时治理政务清明,被称赞为“神君”。荀淑有八个儿子: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专,当时都很有名声,人们称赞他们为“八龙”。

当初,荀氏原来居住的地方叫做“西豪”,颍阴县令、渤海人苑康认为当年高阳氏有八个有才干的儿子,现在的荀淑也有八个儿子,所以改称其街里为“高阳里”。

李膺生性简朴正直,很少和别人交往,只是以荀淑为师,以同郡人陈寔为友。荀爽曾经前去拜谒李膺,借机为李膺驾车。他高兴地说道:“我今天有幸为李先生驾车了!”他对李膺的仰慕就是这样。

陈寔出身卑微,担任郡城西门亭长。同郡人钟皓以勤奋有品行著称,公府接连九次征辟他,陈寔的年龄比钟皓小很多,但钟皓招引他结为好友。钟晧担任郡中功曹,这时又有司徒府征辞他任职,他在辞行时,太守问钟皓:“谁能接替先生呢?”钟皓回答说:“明府如果真想得到贤人,西门亭长陈寔可以。”陈寔听到后说:“钟君似乎不能识人,为什么单单看上我了呢?”太守于是任命陈寔为功曹。

这时,中常侍侯览委托太守高伦任命官吏,高伦安排陈寔任命这人为文学掾。陈寔知道这人根本不称职,怀揣着信件请求面见高伦。

他对高伦说道:“这人不应当使用,但侯常侍的请托也不能违背。陈寔我自请从外署推荐这人,这样就不会让明府的大德蒙尘了。”高伦听从。于是乡里人都责怪陈寔荐举的人不称职,陈寔最后也没有一句解释。

高伦后来被征召担任尚书,郡中士大夫送高伦来到轮氏县。高伦对众人说道:“我以前受到侯常侍请托使用官吏,陈寔知道不堪使用,就秘密把我任命的文书送还,而以他自己的名义进行推荐。后来这人受到举报,人们都非议陈寔畏惧强权,陈寔可以称得上‘善则称赞使君,失过则归自己’。”陈寔仍然坚称是自己的过失,听到的人们全都赞叹不止,于是天下人都佩服其品德。

陈寔后来担任太丘县长,力行修德清静,百姓得到安宁,很多邻县人希望迁徙到太丘县,陈寔命人进行劝阻,让他们返回原县居住。

有官吏担心诉讼案件太多,想要进行制止。陈寔说:“诉讼是为了求得一个公平,如果禁止百姓告状,他们还能向谁去诉说冤情?不要制止了。”

官员们听到后叹息说:“陈君所说得太对人。官员都能像这样,还会有人蒙受冤屈无处申诉吗?”不再诉讼的人也随之增多。沛国国相违犯法律横征暴敛,陈寔解下印绶辞官离去(太丘县当时隶属于沛国),官吏百姓对陈寔的离职都感到惋惜,他们一直追思陈寔。

当时,钟皓和荀淑齐名,李膺经常赞叹说:“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钟皓哥哥的儿子叫做钟瑾,其母亲是李膺的姑姑。钟瑾勤奋学习,仰慕古人,有退让之风,和李膺同岁,两人都很有名气。李膺的祖父、太尉李修经常说:“钟瑾有我们李家人的家风:‘国家有道时能为国家作贡献,国家无道时能免于刑戮。’”他又把李膺的妹妹嫁给钟瑾。钟瑾被征辟到州府中任职,他从不委屈求全。李膺劝他说:“孟子认为:‘人没有是非倾向,不能算作正常人。’弟弟为什么不向孟子学习辨明是非,不再固执己见呢?”

钟瑾曾经把李膺的话转告给钟皓。钟皓说道:“李膺的祖父、父亲都身居高位,整个家族都很兴盛,所以才能那样做。从前的齐国大夫国武子喜欢揭发别人的过失,结果招致怨恨。最终保全身家,还是以你的谦虚退让为贵。”


陈寔

黄其军

      作于2025年6月3日(古历乙巳年五月初八)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资治通鉴>研读》266

《<资治通鉴>研读》265

《<资治通鉴>研读》264

《<资治通鉴>研读》263

《<资治通鉴>研读》26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