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年报曾披露过一组数据:“2019年全国高净值人群,户均资产达1677万。”此外,“将近200万高净值群体,资产总和,占全国除政府以外全部资产的43%。”
这组数据不难看出贫富的差距。
那么,贫富差距的根源是什么?
其实,贫富差距的根源就是认知上的差异。也就是通常说的穷人思维、富人思维。
多数人贫穷,是因为不知不觉中,习惯性地生活在框框里,这个框框尽管无形,但它强势地规范与左右着人的思维,甚至让相当的人觉得人生真谛尽在其中,如果不这样,或者打破这个框框都是不可思议。而当人一旦意识到自身认知的框框,并且想打破这个框框进入下一个框框,便是觉醒。
那么,人类的觉醒为什么如此漫长,觉醒的人又是那么少呢?我们不妨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论寻求一下答案: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五大需求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其中,生理,安全,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是较高需求。如果大部分人陷入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安全社交需求上,他们就不会去追求被尊重和自我实现,也就是说,其它需求就处于次要和陪衬位置上了。然而,现实是什么呢?现实是个金融体系,这个体系可以比喻为命运的狂风,让你缺乏安全感。比如,我们需要借钱买房,接下去,我们就要去维持工作,用以还债和生存,伴随着这种不安全感,还有恐惧如影随行,于是又出现了社交的需求。而在社交中,假如大家认为我穷,是因为我的圈子不行,那么,我就升级社交圈,于是,最后就一直在这这几个需求层次里面循环。不这样,又怎样,回头看看周围或长辈,不都在这个相对闭环的需求层次里随波逐流?于是,你也就心安理得地在社会大系统中随波逐流,不再会意识到人生被尊重或自我实现的需求会有多重要。
当你改变习惯思维,认知到人本来就是平等的,人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就可以说是认知的升华,是觉醒!
觉醒就是改变认知。探讨如何改变,必然涉及到哲学范畴。删繁就简,我们现在就直面一个话题,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
什么是资产呢?因为你付出,能够给你带来的回报叫资产。
那什么负债呢?我们认为,在人生的资产负债表上得到的是负债。得到这样东西,是因为已经付出了代价,或未来需要付出的。得到与付出是对等的。人是趋利的,交易也是理性的,人做任何决定都需要等价交换,所以得到的是负债。
各位梳理一下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是得到的多,还是付出的多?为什么那些赚了很多钱的人还是不快乐?那是在物质的资产表里有财富,在精神层面的资产负债表上,他是平衡的,甚至是负资产,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他快乐与否。
习惯上,人们都要做划算的事。这个理念实质上在另一方面是在给自己设限。因为在心理上不愿意吃亏,现实中就会去比较那些事会让自己不合算,于是矛盾随之而生。但是,如果改变这个习惯,也就是把这个局限拆掉,那么,你的人生也就开阔了。至少,你是改变了习惯更新了思维。所以,当人们将阻碍迈向快乐和成功的框框拆掉,其物质资产负债表才有可能被打开。
谈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按耐不住问,如何将阻碍迈向快乐和成功的框框拆掉呢,要是用话说,很简单,那就是付出不求回报!
纯粹为别人去做一件事情,不在乎他是不是会给你回馈,具备这种心境,那么,你就是快乐的,与你账上有多少钱是没有关系的。
所以当我们致力于多做积累精神财富的事情,当我们的精神财富不断丰盈,我们其实就步入了提升意识的轨道,并在不断地在打破认知的局限,进而增进主观意识,拓宽眼界,收获精神财富和快乐之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