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原生家庭:离奇又可笑

第一章  儿时记忆

      好笑的是,家里人以为会一直瞒住我的身世,其实我在小时候就知道了。

      我的背景:中部地区小县城某镇某村的一名女生。本该是平平无奇的一个人,却因为抚养我的父母为亲舅舅舅母,而亲生父母却成为了亲姑姑姑父而离奇又清淡放养的一生。是的,我的亲生母亲和养父是亲姐弟。爷爷奶奶(把养父当作亲生父亲的叫法)共育有4个子女:(按顺序)大女儿(我的亲生母亲)、二儿子(我的养父)、小女儿、小儿子。

      养父母(称为“爸妈”)情况:有一个儿子,比我大2岁,两人都是广东打工人,每年回来一次,就是过年。在家待几天就又要外出打工的那种,小时候对他们最深的印象便是过年回家时他们大包小包背在身上,手上提着几个叠放在一起的胶桶;在家匆匆忙忙几天后又大包小包提着离开。年复一年,直到大学以前都是如此。(大学后,因为放假时间总比他们晚,所以回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家了,就没有再见到过他们大包小包归家的场景)。原来村里老家是一座土屋,一座砖屋,这两座是连在一起的(爷爷奶奶那时候修的),地势是村里最高的,后来在我初三?还是高一?的时候推了土屋,在土屋的地基上重新建了一座房子。另外,在小学的时候,爸妈就接手买了小姑在邵阳的两室房子。

      亲生父母(称为“大姑,大姑父”)情况:大姑父父母那边是典型的重男轻女思想,他本人也一样(又极听他母亲的话),因为这种思想,大姑没少受罪,因为大姑一连三胎都是女儿(我就是第三个),大表姐大我6岁,二表姐大我2岁,也许就是如此选择不要我吧。后来终于有了一个小我10岁的弟弟。求子愿望终于得偿。在镇上修了一座5层楼房。

      我姑姑和我爸所在的村里老家简称为“C”家,大姑父所在的另一个村子的老家简称为“P家”。

      心理学表明,人在3岁以前是没有记忆的。确实如此。3岁以前的记忆我是一点都不记得,我不记得我是何时被他们完成了这一场转换父母的“游戏”。小时候的我很爱做梦,现在也是,但对于我而言,梦境更多的是对现实经历的一些潜意识记忆的碎片提取。我不记得是梦到的还是记忆中的,我在很小的时候曾在大姑父村里的老家P家生活过一段时间,记得有人把我放在一棵大树上,周围很多人围着我玩,然后拍照。因为这个场景(身世推测来源️️1),我怀疑过我不是我爸妈亲生的,一种莫名其妙的直觉。(后来事实证明我的直觉一直很准,我的MBTI是INTJ)。后来我5岁了,该上幼儿园的时候,但是我还没有上户口,奶奶(当时59岁)为了我上学的事情给我爸(养父)打电话,我记得当时我爸一直不同意我上他的户口,我奶奶说不上户口就读不了书,不读书的话留在家里也干不了家务活,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奶奶做了我爸很久的思想工作,最后终于答应我上户口成为她名义上的女儿。于是我上幼儿园了。小时候,我有很严重的分离焦虑,当时与我关系最亲的是奶奶(后来爷爷也说我是奶奶一手带大的,而不是别的任何人),所以我对奶奶极其依赖,对这个家很依赖,一离开家我就很焦虑,很不安,就哭,所以整个幼儿园期间在上学路上趁哥哥姐姐不注意跑回家、上课到一半趁老师不注意偷跑回家的次数多到数不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好几次。每次跑回家都会被奶奶痛骂一顿后被送回幼儿园,这样的场景持续了好久,但每次奶奶送我到幼儿园之后我就能安心学习,所以我幼儿园的成绩一直不错,也顺利升入小学(当时幼儿园整个班只有2个人升入小学,其他人都因为数学成绩太差达不到上小学的标准而需要再读一次幼儿园,而我的数学考了高分),想想当时幼儿园认真学的日子不多,大部分是老师怕我又趁她不注意跑回家而把教师们关的死死的,并让我站在讲台边上近距离看着我,在我持续不断的哭声中教学(估计当时老师和同学都被哭的心烦头疼)。

      这样上学期间跑回家的日子也一直持续到小学,不记得是2年级还是3年级的时候,奶奶让学校附近的一户人家注意一下我,在我跑回家的时候把我送回学校。有一次,我中途跑回家的路快到一半时,被那个阿姨发现了,把我抱回去,往学校的路上拖,我因为剧烈抵抗还把她的手臂抓出血了(当时我的手指甲挺长的)。她把我送回教室时答应给我买辣条,我才答应的她不再跑回家。后来她真的给我买了好多辣条,塞了一课桌。后来,奶奶请来了做法术的师傅(我们那里的小孩基本都做过,之后小孩就好养很多,不容易哭恼,我就是缺这个(土话叫:zhan niu deng )),因为要花一笔钱,爷爷一直不同意,所以我也就晚做了几年,才有的中间一直苦恼不肯去上学的事情。后来我爸付钱回来,才给我做了这个法术。神奇的事,那天晚上做完之后,第二天我就好了,自此再也没有哭闹着不去上学过,变成我自觉地每天去上学了。因为当时做法术(其实就是中间驾一个圆筒,杀一只鸡,弄一碗鸡血,牵着线绕着周围走一圈,我当时很困走不动都要睡着了,于是就有人背着我走完的,最后把我从圆筒这边递过去到那边(全程睡到迷迷糊糊被人递来递去),师傅说只要是我通过了那个圆筒就可以,不必要一定要本人走过去,被递过去也可以。最后师傅把一颗挂满红条的枝干扔到外面就完成了。但我当时总感觉我还没有被zhan 干净(感觉有一只怕死鬼一直跟着我。。。)之后就是正常上学,过年的时候爸妈回来一趟,小时候对他们会产生依赖,在他们回来的那几天里。会舍不得他们过完年就要走,甚至会哭着和妈妈说能不能不要走,妈妈说他们也想在家一直陪着我们,但是他们要赚钱,所以必须得出去工作。这样从产生情感联系-依赖-分离,有过那么几次后,渐渐长大了,对父母的依赖也少了,对他们回了又走的事情也变得不那么不舍了,甚至还会产生不如过年不回家的想法,就能避免再次经历分离的感觉。

身世推测来源️️2):小学时,有一次在下面玩,偶然撞见奶奶和爷爷在说到我的事情,于是我就在下面听了一耳朵,好像是爷爷说要现在就告诉我我的身世,而奶奶坚持不同意,说等我18岁再说。而实际到了18岁了,家里也没有人告诉过我,我也一边庆幸着幸好还没有人来捅破这层窗户纸,否则我的处境很尴尬;但另一边也在好奇最后谁会憋不住把事实说出来,以及当时是什么样的场景。我设想过,场面极度尴尬,尴尬的是我,因为一旦说破,我将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两家父母的关系,我向来是一个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极度害怕做选择,是内耗型人格,会把事情能拖尽拖,直到最后一刻。同样我也害怕,害怕到时候没有一家愿意让我做女儿,毕竟我从小就是被抛弃的那一个,就连养父母的存在也是在奶奶的极度坚持下才有的。所以我的养父母其实是不愿意养我的,因为我的存在,他们没有办法生育自己的第二个孩子(因为三个小孩就养不起了)。放到现在,如果没有我,我哥应该会多一个亲弟弟或妹妹。表面上,爸妈把我当亲生女儿,这场戏在外人看来演的很好,我也相信他们是有过真心把我当亲生的时刻存在过的,小时候他们对我也挺好的,也许是我小时候比较可爱讨喜,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慢慢长大,五官也长开了,长的越来越像我亲生母亲。

    (身世推测来源3):周围人的闲话。小时候,两个表姐(大姑的亲生女儿)是和我、哥哥一起生活在C家的,上的村里同一所小学,直至初中才各自分开,因为只和哥哥、二表姐相差2岁,所以我们的生活有很多交集,小时候和哥哥姐姐一起去上学,经常被村里路上的邻居调侃说我和二表姐长得像,当时我就疑惑怎么会呢,我们长的不像啊,差这么多,表姐说,可能我们自己看不出来,但是别人能一眼看出来是否像。“噢噢,那可能吧”其实邻居家离我们家挺远的,不是一个组的,但是他们基本每天都在说我和表姐长得像,现在想来应该是调侃吧,毕竟我的身世几乎整个村里人都知道,只不过大家都不说出来而已。二表姐和我哥上初中的时候应该也知道了我的身世,因为街上也有人在说(估计是我大姑散布出去的),当时我哥还和我说:“你知道吗,其实大姑才是你亲生母亲。街上人在说的”。我反驳(其实是很虚心的,但还是要反驳他)说:“不可能,怎么不说你才是大姑亲生的呢,要亲生的也是你,因为你是儿子。”我哥也反驳了我说如果他是大姑亲生的,他就不会把儿子给别人养。我就一直在小孩脾气地说我才不是,他们乱说的。问过那一次后,哥后来也没再问过了(还是有情商的)。初中时,经常和村里另一个女同学一起去上学,有一次,她问我:“你知道吗,其实你大姑才是你亲生母亲。”当时她是想调侃我的,我回了一句“我早就知道。”我反问她:“你是从哪里听来的这话?”,她说是她奶奶告诉她的,之后她就没再说我身世的事情了。当时我和她说实话是因为我知道不说出来的话,她肯定会大肆宣扬告诉其他同学,而我事先说我知道的话,她就不会再说出去,因为说出去了也伤害不了我。(后来证明这一回答是真有用,想调侃你看你笑话的人顿时就没话说了,收住那份看热闹的心。)

     

第二章  放养

    我爸妈对我是完全放养,表面上是亲生女儿,内里还是有差别。从小,我哥穿的是商场买的贴身保暖里衣(200多一套)的那种,而到我这里是看我奶奶的面子上(为了不让她说他们太偏心),带我去市场店里量尺码做的里衣(不知道是什么料子,也绒绒的,但是脖子那里很紧,没有弹性,每次头都套不进去,为了穿这个衣服感觉把我后脑勺都挤扁了,眼睛鼻子也经常会卡住,只能挤后脑勺,空出前面的空间来不挤着眼睛鼻子。有一次说要带我买新年衣服,到超市,我看中了一件毛茸茸的外套,但是要300多(我不是为了买贵衣服,只不过我从小审美眼光就很高,不好看的衣服看不上眼,好不容易能看上的衣服却都很贵,鞋子也一样,也是因为这样总是被爸爸说我爱慕虚荣,喜欢穿名牌。。真的欲哭无泪,我是一个很节省的人,所以大学前,自我记事起,父母买过的衣服也就2件,所以我经常穿的都是二表姐穿剩下不要的衣服,经常陷入没衣服穿没鞋子穿的尴尬境地。那次我爸说我爱名牌的事件是发生在一年春节(我读初中的时候),由于我穿的鞋的鞋底开胶了还在穿,所以大姑父非要拉着我出去买鞋,他说他给我买,带我去耐克店,我看上了一双鞋,很好看,没注意价格,但是大姑父极力给我推荐另一双,但是我拒绝了,因为觉得丑,我说如果买的话就只要我看中的那双,否则就不用买了,于是大姑父就付款了那双鞋。。我以外的他是好心给我买鞋,结果在大姑问了给我买鞋的价格要300多后她坐不住了,和我爸说了他们给我买了一双鞋300多,可能还说了些别的,后来我爸一个电话打过来就是一顿骂,说我怎么这么爱慕虚荣,这么喜欢名牌鞋。。我说不出任何话,我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有什么错,从小家里对我的教育总是看到我好也不说,做的不对也不说,只知道看结果批评,但从来不教你怎么做才是对的,才是好的,也不会教你做人的道理,这一点导致我在之后的职场上屡屡因为性格而碰壁,碰了一鼻子灰之后自己才悟出来的一些做人的道理和情商。后来是奶奶出来道歉,爸的怒火才平息,奶奶说都怪她给我买的那双鞋质量太差了,没有她买的这双鞋就没有后来大姑父买鞋的事情。——多搞笑的一件事。。)说回300多的那件衣服,我看中了这件,以为我爸就会给我买,毕竟是他说的他要给我买衣服。结果,我爸问我确定要这件吗的问题起码问了不下五次,我一遍遍地回答说就是这件,后来他还继续问,我突然明白了他可能嫌贵,于是我识相地说“我们再看看别的店吧。”当时大姑也在一旁陪我们挑衣服,于是,我爸就带我到巷子里的一家店看衣服,其实那里面的衣服我都没看上,但我知道,今天爸肯定要给我买一件的(因为大姑在),于是就随便选了一件看到还算过眼的棉衣,要200,店里员工说今天店里有优惠活动,买一送一或者半折选一个优惠,于是秉着省钱的目的,我果断选择了半价,最后成交只需要100元买的这件棉服。后来这件棉服也没穿几次,因为比较紧,尤其是胸部后来发育了之后就穿的更紧了,但大学前回家还是会穿它,因为也没有别的棉服。

      作为一个不果断的人,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我需要问和听一些别人的建议,我有一次大学想学车时也想和我爸说一些我的事情,我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但每次把我的困惑微信打字出来发给他,得不到对于困惑的关心和解答,只有一句话:“是不是想要钱?说吧,需要多少?”冰冷的文字冻住了我期待和父母沟通和联系的心,也不会再把我的真心情绪展露在他们面前。在物质上面,我没少吃的,该上的学也上了,也长这么大了,经济支撑我是感谢他们的。但是精神层面,可以说是千疮百孔,来自父母的爱几乎没有感受过,所以我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去接受别人的好以及怎么去爱人。与父母之间的状态不像家人,也不像陌生人,就是有一种疏离和尴尬的氛围,待在一个空间没话说,有点窒息的感觉,仿佛视而不见,是一种特殊的惩罚。追溯一下从什么时候起气氛变尴尬的?也许是因为踩碎一个鸡蛋被妈妈痛骂并连甩好几个巴掌的时候开始对妈妈彻底失望的,是从没有发生任何事突然我爸切着切着菜突然冲过来朝我甩了好几个巴掌,左右脸都甩了都时候开始对我爸疏离的。因为家里修房子这件事,爸妈一直记恨我,当时爸想要在老家修房子,问了我的意见,我觉得在老家修房子不适合,因为他们选的房子图纸很好看,是“别墅”的样子,️而老家地址交通不方便,车子也进不来,还不如修在镇上方便,或者修在适合的地址,我爸就听了我的话暂停修房这件事,结果过了2年,爸妈还是决定在老家修房,但是那个时候物价上涨了,人工费也涨了很多,于是我家修房子这件事的成本就增加了很多,所以我爸妈心里是有气的(尤其我妈老爱给我爸吹耳边风),我爸的怒气就是在那一刻爆发了吧,狂甩我巴掌。事实证明,后来老家的土房是可以有政府补贴或者再修一间平房的。我爸对我的好从我长大后就没有了,我不知道是因为长得太像我亲生母亲,还是因为我妈给他一直灌输的我的不好的言语,但是我爸的人品是过关的,没有因为这些过分亏待过我,至少最后还是让我上大学了,虽然后期每次都要让我问他要生活费才给以及有时会说一些很难听的话。从小到大,我的事情他们很少过问,只会问我能不能考上一中?能不能考上一本?没有拖鞋穿不会管,没有衣服穿不会管,没有寄宿用的被套不会管,没有毛线衣穿不会管,只会在奶奶的多次言语下,才会给我顺便织拖鞋、毛衣(自己织的便宜)(却一点都不合身)。爸妈只会给学费和基本的生活费,其他的零用不会给,我小时候的零花钱基本都是奶奶补贴的,奶奶怕我没有钱用,会特意带我去各个姨奶奶家拜年,这样就能收到一个红包,另外,高中时申请的国家助学金也补贴了些,所以我买资料书,买水果,买一些需要的衣服,日用品等都是自己出的钱,基本我不会主动找爸妈要额外的钱。我爸和我之间都清楚,是连通话都尴尬的程度,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流只会发微信。


第三章 关于我妈

    我妈不喜欢我这件事,我是从小就知道的。很小的时候,大姑还是谁?给我买了一件棉服外套,是紫色的,很好看,就是袖子紧了些,当时我穿上很高兴,周围人也都夸好看,我兴高采烈地去到我妈身边,以为她会夸好看,结果她连看都没看一眼,很冷漠。从那时我就有感觉我妈不是很喜欢我,对于我的一切事她都不关心。有时我真感觉,我爸妈只是在养我哥的时候顺便养了下我而已。他们不用管,只需要付钱,我就长到这么大了,不用费一点心思。我爸妈养育我所花费的钱我是知道的,也在想如果我有能力的话会把他们花在我身上的钱都还给他们。会想对他们好,可每当我对他们好的时候,他们的回应永远是看不上,不满足。比如毕业后我第一次回家,因为我在大城市工资也不高,6000,勉强能保住吃穿用度的那种,我过年给了他们一年1000元,换来的却是我妈当着我的面和我爸说我表姐每年都给他爸妈1万呢。(我姐年薪20万,另外还有各种补贴),我和她根本就不能比。。我妈对我淡淡的才是正常的,一旦她对我笑脸了,反而事出反常必有妖。刚毕业,我爸怕我没钱用,给我转了1000,结果因为这1000我被我妈批的啥也不是,说我啃老,毕业了还要家里养,说我白眼狼之类的。。。后来我这1000没退给她,因为想着反正你骂都骂了,肯定不能让你如意,就是要拿着这1000让你不开心。因为我已经打算了之后会还给他们的。在给了他们2000之后,我爸妈后来又说他的车险到期了,但是还没有发工资,所以没钱续保,让我转3000给他们买车险。。我啥也没说也转了。我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她有一次摔了,腰椎手术,那次暑假回来是要去医院拆线,我奶奶在给我小叔带小孩回不来,于是我爸问我能不能去陪妈妈拆线,要在医院陪护1~2周,我立刻答应了,因为我知道也就只有我了。我爸很诧异,他没想到我答应的这么干脆(因为凭我和我妈这么差的关系能答应的这么爽快也是少见)。我在医院每天给她买饭,满足她的要求,结果她背地里和我爸吐槽我不给她买水果,买香蕉吃。我心累,我又没钱,除了买饭钱你也没有给我额外的钱,再者你也没告诉我你要吃香蕉让我买。。。结果我爸还质问我为什么不买香蕉给妈妈吃,你也可以吃一点。。。大无语时间。对于这种误会,小时候的我不会直接说,多是沉默,想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我承受了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我表姐的恶意。


第四章  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有些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有些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我就是那个后者。我很羡慕童年幸福的人,我见过那些在爱里长大的小孩,很美好,知道怎么去爱人,怎么对别人好,也知道怎么大大方方地接受别人对她的好,接受别人的爱。而我们这些没体会过爱的人大多会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爱无能,不知道怎么去爱,也不知道怎么接受别人的爱(我就是这种);一种是极度渴求爱,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一直不曾拥有过的爱(我的一个同学以及我的大表姐就是这种)。

    看到十个勤天弟弟王一珩的综艺”我家那小子“时,他是重组家庭,他说他的亲生父亲没管过他,没教过他,在遇到现在的继父之后,他才开始懂得做人的道理,继父会教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所以现在的王一珩才被别人说这么懂事。我就是不知道做人的道理,不知道发生事情时该怎么处理,这些没有人教过我,所以弊端在职场上显露无疑,自己碰的头破血流后懂了为人处事的道理。

    很难相信一个人,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婚姻。对于爱情没有信任感,不敢相信这个人会一直对我好,不敢相信以后我们的婚姻会一直持续到死去,总担心中途离婚了该怎么办,要是对方对我不好他却不愿意离婚该怎么办,要是对方家暴怎么办,我没有娘家支持怎么办?男方家里能看上我吗?即使结婚了,男方父母也是带着俯视我的态度对待我的吧?(事实证明,确实会这样,如果知道了我的真实身世的话)我不想再经历一次被忽视,被看不起的冷漠的目光和疏离的奇怪的氛围家庭了,也许不是不想再经历,更多的是还害怕再生活在别人的看不起和忽视冷漠中。我害怕进入一个有可能会变成这样的环境,如果我自己没有能力逃离的话。所以我给我自己的答案——就是在结婚之前我一定要有强大的独立经济能力,自己有充足的存款、自己买的房,给足自己满满地安全感之后才会有勇气进入一个新的婚姻家庭。否则,我宁愿不结婚,把会出现那种气氛的情况杜绝掉。宁愿自己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孤独地老去,孤独地死去,也不愿意再次感受到那令人窒息的氛围,不想再生活在家人另类的目光之中,尴尬之中。自己一个人过,至少能保证自己身边的氛围是干净的,比起物质满足,我更看重的是精神满足。如果要为了物质而委屈我的精神,那么这种物质我宁愿不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