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1920年,杨武知喜得长子,这个男孩正是杨振宁。
大约1924年,杨振宁的母亲教他识字,当时杨振宁4岁,一年之后,他已经认得了3000字。他很小的时候,在数学方面也表现出了很好的天赋。
1925年,杨振宁开始上学,在他上小学的8年的时间,他享受了一生中最幸福的童年。
大约1932年,他被一本书《奇妙的宇宙》所吸引。于是他对杨武之说:“总有一天,我要得诺贝尔奖!”而杨武知并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只以为那是孩子的狂傲的愿望罢了。那时,杨振宁12岁。
1935年,杨武知愈发觉得杨振宁的数学天赋很好,于是他就在杨振宁的照片的背面上写到:
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
在清华时,杨武之和华罗庚关系密切,亦师亦友,两个人经常为一个数学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有一次,杨武之争输了,他就放话:”这辈子我的数学是赶不上你了,你比我好,但是我儿子杨振宁一定会超过你。”
只可惜,还没等到杨振宁超越华罗庚,他们一家人的静谧生活就被打破了。
1937年10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战爆发后,为躲战乱,清华、北大、南开建成西南联大,迁到云南昆明。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也决定全都迁移到昆明去。
战乱时期,西南联大的环境简陋,学生们就在茅草屋里上课,屋子一下雨还会漏水。
一个宿舍有40个室友,上下铺,两个人共用一张书桌。
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要学会保命。
每次一有敌机轰炸,老师学生就要都搬到乡下,在防空洞里上课。
而在这种很恶劣的环境里,却培育出了很优秀的学生-那1000名在这个学校里面的学生,无一不是埋头苦干,不愿浪费任何一分钟的。
就这样,杨振宁在他自己的努力和杨武知的鼓励下,他终于考上了西南联合大学!这时,杨武知开始教杨振宁高层次的数学和物理,他以88.88的优秀成绩,成为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硕士。同时,他不仅仅是第6位留美生,还是一个“学生老师”!
杨振宁在美国留学一开始,他决定先要做实验,因为他觉得实验对他回国来说有帮助。可他做了实验才发现,他在实验方面不擅长-他在实验显得笨手笨脚的。“哪里炸的乒乓响,哪里就有杨在场”成为了他的同学们之间聊天的笑话。
不过泰勒老师却发现了杨振宁因为这件事而引起的坏心情,于是就去鼓励他。
经过了泰勒老师的一番鼓励,杨振宁重振其鼓,往科学发展,原本人类只知道四种粒子,但杨振宁每隔两三个星期,就发现一个新的粒子。
泰勒老师精力旺盛朝气蓬勃,他一天有10个新点子,其中9个半都不靠谱,但剩下半个则可以改变世界!
杨振宁和邓稼先从小就认识,两个人是北京崇礼学校的同学,也是西南联大物理系的师兄弟。
那时候杨振宁刚刚博士毕业,在芝加哥当讲师,每个月的月薪只有不到300美元。
后来,在老师的推荐下,杨振宁进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这是一个供顶尖科学家研究的科研机构,但科学家们没有研究任务,更没有资金压力,唯一要做的,就是思考和创造。杨振宁就在这里开阔他的新发现。
一天,杨振宁和他的合作伙伴李政道谈论了一个物理界有争议的问题:宇宙是守恒的吗?
讨论完,他们会根据他们的讨论写了一篇论文,论文的题目正叫《在弱作用中,宇宙是守恒的吗?》
这篇论文颠覆了物理界以前的认知。
于是有一个名叫吴建雄的一个人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个实验:
她设计,让两个钴-60处于极低温的环境下,达到近似镜像的状态。
如果宇称守恒,那钴离子应该完全镜像相似。
但是实验发现,两个钴离子放射的电子数有较大差异,放射方向也不相同,所以在弱作用中,宇宙是不守恒的。这是证明了在弱作用中,宇宙是不守恒的正确性。
因此,他成功的得到了诺贝尔奖。不过对世界更大的贡献是他和米尔斯一起制作的杨-米尔斯方程,这个方程结合了物理中的所有力,除了引力。
但是你观察一下杨振宁的一生,你很难不觉得他是人生赢家。因为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天之骄子,家庭有最优渥的环境,供他学习,给他天赋,而杨振宁用他自己的优点,给世界做了很大的贡献。
真理之山火种不止,就像这些为科学而生的伟大灵魂,永不止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