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八)

伤寒论第29条辨: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病,出现脉浮、自汗出、小便频数、心烦、轻微怕冷、两小腿肚拘急疼痛、难以屈伸症状的是太阳中风兼阳虚阴亏症,治当扶阳解表,反而单用桂枝汤来解表,这是错误的治法。

服药后就出现了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呕吐等症,是误治导致阴阳两虚。治疗应该先给予甘草干姜汤,使阳气来复,若服了甘草干姜汤后四肢厥冷转愈而见两腿温暖的,说明阳气已复。然后,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来复阴,阴液恢复,病人两小腿肚拘急疼痛即可解除,两腿即可自由伸展。

若误汗伤津,致肠胃燥实而气机不调和,有谵言妄语等症出现的,可以少量调胃承气汤治疗。若反复发汗,再加上用烧针强迫发汗,汗多亡阳,导致少阴阳衰的,应当用四逆汤主治。

伤寒病,出现了脉浮,还有自汗,小便次数增多,只要有尿意就要马上排尿,有的还尿不尽的感觉,刚刚拉完又想小便,一但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也就会心烦,还有一点点怕冷。只要有怕冷,就不是桂枝汤证,桂枝汤是发热、汗出、恶风,伤寒是无汗,身体节痛,恶寒。

伤寒,脉浮起来,代表病在表,自己会流汗,就是太阳中风的现象,如果小便数,心烦,微恶寒,照说流汗流多了,小便应该不多,只是中风证,不会有心烦,但是现在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这是误治。

我们在给病人桂枝汤时候,要小心,病人里面已经阴虚了,汗流出去,小便又流出去,津液一直在丢失,代表里虚已经很厉害了,我们怎么知道病人里虚很厉害,第一心烦,第二恶寒,体能一直在丧失,体温跟着在下降,病人会感觉到稍微怕冷,就好像失血一样,尿汗血同源。

实际上这个冷是里虚引起的,所以这微恶寒,病人感觉从里面冷出来的,这时候再用桂枝汤攻表,再发汗,津液会伤得更多,病人会更虚,如果这样,得之便厥,病人手脚冰冷,所以如果给病人喝桂枝汤,会手脚冰冷的,原来这病人本来就是阴虚的人,就是津液原本就不够的人,桂枝汤一发表,津液更不够了。

所以得之便厥,咽中干,津液都没了。当然咽中干了,烦躁,胸阳也没了。吐逆,胃里面的津液都没了,会有反胃的现象,谵语,脚挛急,这时候知道里阳不够了,就以甘草干姜汤与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阳明病有经证和腑证之分。经证者,热在神经血液二系,肠胃未结实。经证以白虎汤为主方,腑证者,病在肠已结实,以承气汤为...
    火帝养生阅读 6,563评论 0 3
  •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一 太阳病脉证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 ...
    avantyao阅读 13,297评论 2 57
  • 伤寒论第27条辨: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太阳病,发热怕冷...
    火帝养生阅读 7,423评论 0 2
  • 石膏称为白虎因为他是白色的,麻黄称为青龙,因为他是青色的,很多人认为麻黄是发汗用的,实际上,在少阴证上也会用到麻黄...
    火帝养生阅读 5,679评论 0 5
  • 病会传的原因很多,绝大多数病会传经的原因就是心脏,心脏有两种,一种是心藏神,心意,也就是说与情志有关,心情不好,病...
    火帝养生阅读 5,546评论 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