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我上《核舟记》!
《核舟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作为文言文,理解上本身就有难度,更何况它还是一篇文言说明文。面对这样一篇难懂的说明文,如何让学生学的有趣,并真正学有所获,这是我本节课主要思考的问题。
为了增加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我首先出示几组微雕图片激发学生好奇心,然后在学生的惊叹声中带领学生走进本文的学习。
作为文言文,在教会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后,很快我们就到了疏通文意环节。
在疏通文意前,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由读文章。然后请同学来分享他们读懂了文章的哪些内容。这个环节,其实就是疏通文意,但不限于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对文章内容概括性的了解。我认为这个环节特别重要,能让学生主动走进文章,开启初步疏通文意的探索之旅。
作为文言文,疏通文意是重中之重。如果说之前的环节只是初步了解意思,要求较松,那么接下来的环节要求就更严苛了。我要求学生能逐字逐句翻译!
在逐字逐句翻译前,我让学生们自由读,并对照注解尝试翻译。然后,再请同学强调重点词的翻译,并提出有困惑的地方,全班帮助解答!这个环节,让翻译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并调动了学生们自主翻译的积极性和紧迫感。让他们意识到翻译不只是老师唱的独角戏,更应是他们自己的舞台。
我按照这样的形式,引领学生翻译了前两段,到了三四段时,我换了一种方式。
为什么会突然换方式呢?首先三四段主要是描绘人物,细节多,理解比较复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想到让他们用表演的方式来展现他们的理解,因为准确理解是表演精准的前提。
于是,我先要求学生自主读课文,读完后我再随机点取几名同学上台扮演人物角色,包括苏东坡,佛印,黄庭坚以及船尾的两个舟子,并且鼓励大家自主准备道具,这个过程我鼓励学生在疏通过程中小组讨论或向我提问。
很快到了表演环节,我说“请大家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跟着我的声音一起走近桃舟上的几个人物,看看表演者是否把这几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等表演精准了?待会我要请小评委来点评或打分”,这时,无论是台上的表演者还是台下的“小观众”,眼睛里都满溢着热烈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