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原创作者:一个十八





导语

最近不愧是美剧迷的春天,接二连三的老剧回归和新剧开播让不少美剧迷直呼过瘾。


在众多公号提前预测神作的剧中,有一部虽然不是十分引人夺目,但也成功吸引到了我的注意,那就是10.13开播的大卫·芬奇导演的美剧——《心灵猎手》(Mindhunter)。


海报


熟悉的出品方Netflix,熟悉的大卫·芬奇,熟悉的犯罪探案题材,不禁让人期待万分,利用一个周末的刷下来,我可以保证,新一类犯罪题材标杆已然确立





作为探案剧中的文科生,《心灵猎手》不免要拿来与2014年HBO出品的《真探》作比较,甚至有人还拿《火线》来做比较。



诚然这些剧虽然作为探案剧,但是他们的节奏却绝对称不上快速,你所期待的如同《CSI》、《犯罪心理》般快速凌厉的办案速度在本剧中是绝对看不到的。



取而代之的是慢热的节奏,办案过程通过大量对白推进,几条支线看似与主线没有关系,甚至在第一集快接近尾声了,才出现第一个案件的线索,但是我却非常喜欢这种类型的剧。



因为在现实中案件本身就是复杂的,我们作为观众,跟随警探的脚步去剥丝抽茧得到真相,就应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不是如同神探一般,瞄几眼犯罪现场就可以得出结论。



当然我绝不是在贬低任何一部剧,只不过是大家各取所需罢了。



探案过程




既然近年来有这么多的犯罪剧涌现在电视屏幕上,为何Netflix还会选中《心灵猎手》呢?或者说,为什么本剧还能吸引大卫·芬奇执导呢?



因为这部剧的重点在于分析每一位“暴力犯罪者”,或者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变态”的心灵,探究每一位残忍凶手的作案心理,整理分类,从而在以后能预防这一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与每一位“变态”交谈


你可能会感觉这段剧情似曾相识,甚至有点《汉尼拔》和《犯罪心理》的感觉,那是因为本剧是根据1996年前FBI探员约翰·道格拉斯(JohnDouglas)和马克·欧夏克(MarkOlshaker)的著作《心理神探:美国联邦调查局系列犯罪破案揭秘》改编,而上两部剧都从本书中参考了许多案例。





作为一部分析犯罪凶手的美剧,剧中对每位凶手的刻画都是通过大段对白表现的,在这里你看不到所谓非黑即白的人物,你要理解的恰恰是那些中间的灰色地带。正如剧中女博士所说


“涉及到研究对象进行批判性评价的时候,善与恶、对与错、非黑即白,这些二元化思维可能会影响到你,但我们需要理解的恰恰就是那些灰色地带。”


女博士
灰色地带


我相信这番话不只是对剧中人物所说,更是对剧外的我们所说。





既然是分析变态凶手,那么就不得不聚焦于本剧中各类凶手的演员,虽然是改编但是剧里的凶手大都确有其人,并且手段极其残忍,动机也都令人大跌眼镜。


但是跟随警探的步伐,一步一步了解罪犯的心态,了解罪犯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知道罪犯的动机之后,你可能会理解,甚至还可能有些同情这些罪犯。而剧中两警探也在适时说出这一番话,

“一个病态的骗子杀了五个女人,还把自己当做受害者,而我们还要同情他的遭遇。”

“我们不是在同情他,我们是在利用他帮助更多的人。”


芬奇在访谈中也说过

“对我来说这些杀手的外皮下都是可悲的人类,在骇人的环境中长大。这不是在夸大我们应该给他们多少同情,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我们已经见了太多,人们之所以对他们着迷,是因为我们完全不像他们,他们是深不可测的。”


根据现实改编的罪犯






至于本剧的其他要素,例如冷静而不喧宾夺主的配乐,电影般的构图,明暗亮度控制完美的色调,干净利落的剪辑,富有年代感的服装和道具,精致而又危险的片头,我都可以保证还是芬奇那个熟悉的味道。


大卫芬奇导演


片头


不是每一部剧都是完美无瑕的,《心灵猎人》也是。故事平缓,情感线让人困惑,几个案件的出现过于巧合,但这并不妨碍本剧在我心中的地位。




在剧集的最后,男探长探访第一位采访的罪犯时,两人的对视不禁让我想起尼采的言语,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对视



结语

如果你肯静下心来认真去探究重罪凶手的心灵,去观察缺少的爱和关怀的凶手的原生家庭,去思考善恶之间的灰色区域,也许你能得到不一样的观剧体验。


原创作者:一个十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