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有“画不像”的自由

我们滴娃刚开始拿起画笔,就站在原创的高点。


小康在画画


他们不需要像成人般,得要摆脱视觉惯性的束缚,以纯净的眼睛,便能直达事物的本然核心;这些独一无二的原创,都不是教出来的。

因此一些伟大画家如毕加索、米罗等人,都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的艺术突破,及建立个人独特的风格,转向原始艺术或儿童绘画寻求灵感,以开拓全新的视野与可能性。


看我画的“花”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片想像沃土如果未经灌溉滋养,终会逐渐干枯。若想保有这份原创活力,应帮助娃建立自发性的价值观,并鼓励独立思考能力,以免在我们“大人”的过度干扰或是各种视觉污染下,丧失信心与美感敏锐度。

画得"像",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绘画在于满足我们滴娃涂鸦的欲望与本能,让他养成独立创造的习惯,并且勇于表达自我。借由不同体裁的创作与形、色运用,开发生命的美感经验。

又是一朵花


正确的美育观念,才能保护娃滴珍贵的原创性。

娃长大后,在升学主义下成长的父母与教师,太过份于成果导向,并对技巧性过度需求,只求画得“像”,却忽略了他们最珍贵的“原创性”。


小康眼里的“星空”



俺认为:父母与老师在提供环境与材料之外,最​大的功能是“引导”。

虽然幼儿没有开发的视觉对周遭漫不经心,但已经有内在的吸收心智;透过绘画,养成观察与联想。创造力不能直接给予,要从内在点燃,我们“大人”应该珍惜娃的的原创自由,打破“画的像,才是画的好”的迷思,还给娃自由涂鸦的创作自由。


小康的“山水画”



​大人插手娃就会缩手

成人的干涉与过度的成果导向,是扼杀创意的元凶!从两岁起的“错乱涂鸦”到四岁的“命名涂鸦”这段时期,所画的一片混沌,只有娃自己才看得懂,但是只要成人一开始插手指导,这个自我探索的旅程便宣告终止。

​当娃说“我不会画”,大人开始“示范教学”,娃便从此养成依赖的习惯,不懂得独立思考,自信心也在成人的指责中丧失。请了解到这是一段自然必经的过程,父母不用急也急不来,过早介入与干预,就是提早剥夺娃体验天马行空想象的自由。


小康的“火车”


​看看许多成人眼中所谓“画得好”的作品,却充满了僵化概念及成人拙劣指导的轨迹,大人的无知却错杀娃的才情,令人惋惜。



小康的“自画像”
绿蜻蜓



小康的“人物画集”

最后建议:保留娃们的画作。贴到家中显眼的地方,捕捉他们的绘画“敏感期”,发展他们的绘画爱好,促进他们的幸福成长.......


下图为小康的“抽象画”《静静的河》

胡言乱语不知所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告诉你,虽然绘画很难,有时是你自己的想法让它变得更困难。这些想法障碍阻止你学习,带来不必要的挫折...
    打豆豆阅读 4,722评论 1 12
  • 1-2岁 2岁前后的小坏蛋有多坏,我们都已经知道了。 最突出的表现包括:“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
    Judy依旧阅读 6,621评论 0 9
  • 我是枫树妈妈的孩子,我的头发、肚子和脚都是黄黄的, 只是风阿姨吹皱了我的脸蛋,微微泛红。 我躺在妈妈的臂弯里,和哥...
    酷似马阅读 3,950评论 1 13
  • 有些事情 自己想不开的话只能自己气自己
    心情小憩阅读 92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