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调吟唱

文/阿斌

今天在家里整理旧手机,在手机备忘录中看到写于2018年的这篇文章。那时在一个唐诗朗诵群里,每天朗诵一首唐诗。有领诵员领读,录制小样后放入群中,供大家学习模仿。

群主是位老高二的大姐,有一次,我们聊起古诗吟诵,大姐想再组一个小群,专门吟诵古诗,我成为大姐的支持者。

但古诗吟诵有一定的难度,我也只学会吟唱五言古诗。如:《元日》《江雪》等。可能是没有找到几个喜欢古诗吟诵的朋友,小群默默无声了。大姐又要张罗二三百人大群的管理和线下活动。

而我后来学了《长恨歌》片段。

格律诗吟诵的特色:

一、腔格化的八大调。

华调将格律诗分为八种形式。

平起五绝、平起五律、平起七绝、平起七律、

仄起五绝、仄起五律、仄起七绝、仄起七律。

平起和仄起一般要看首句的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是平声就是平起,是仄声就是仄起。

无论是平起或者仄起的格律诗,每句都只有一个节奏点。平起绝句节奏点一般是首句的第二个字,次句的第四个字,第三句的第四个字,第四句的第二个字,简称二四四二,律诗重复一遍。

仄起绝句节奏点一般是首句的第四个字,次句的第二个字,第三句的第二个字,第四句的第四个字,简称四二二四,律诗重复一遍。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顺利吟诵所有的格律诗,例如会吟诵七言仄起绝句李白的《赠汪伦》就会吟诵同样体裁的《望庐山瀑布》《枫桥夜泊》等所有的七言仄起绝句。

二、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每句都只有一个节奏点,节奏点上的字亦必须长吟。华调认为,标准格律诗节奏点上的字都是平声字,节奏点上的字必须长吟。

格律诗的吟诵目前有两种吟诵模式:第一种观点认为一句只能有一个节奏点;第二种观点认为格律诗每句都是两字一顿,五言诗每句有两个节奏点,七言诗每句有三个节奏点。

无论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只要两字一顿,必将有一个停顿处是在仄声字上,平长仄短是汉语发音的客观规律,是传统吟诵两千多年自然形成的,也是老师在教授弟子读书时约定俗成的,不是某个人制定的原则。如果吟诵时打破了平长仄短的原则,吟诵也就没有原则了。所以我们认为格律诗的吟诵每一句只能有一个节奏点。当然,格律诗一句有一个节奏点也存在争议。有专家认为,七言格律诗吟诵时一律是“前四后三”,这种吟诵方法也有问题,如果第四个字是仄声字是否还长吟?如果不长吟了,那就违背自己的吟诵理念;如果吟诵了,就违背了平长仄短的原则。综上所述,格律诗每句应该只有一个节奏点,节奏点应该在第二个或者第四个平声字上。

三、学会八大调,还能扩展吟诵的空间。

古人写诗并不一定完全按照规则创作,兴之所来,挥笔而就,不按规则的创作比比皆是。

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柳宗元的《江雪》都不规范,吟诵时必须按照作品的实际情况处理,不能死套八大调的吟诵曲调。但是掌握了八大调,所有这类诗作都能吟诵。不仅如此,能熟稔掌握住八大调的吟诵,就可以掌握许多词的吟诵,因为早期的词中律句非常多,完全可以按照八大调吟诵的模式走,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李白的《菩萨蛮》、范仲淹的《渔家傲》都是这样,所以学会八大调不仅可以吟诵不规则的格律诗,还可以吟诵许多早期的词章。

华调吟诵的曲调也很有特点。

第一、简洁明快,很少添加音乐成分。华先生认为吟诵就是个人的读书方法,没有必要搞得非常复杂,能抒发个人的情感就好,所以他的吟诵极少有复杂的曲调,极少有高难度的音乐成分,通常都是简洁明快,古朴沉稳。就是在处理节奏点上的字和韵字时,也尽量简洁,不主张过度长吟。在华先生看来过度长吟不一定能准确地表现出诗人的真实情感和作品的文化内涵,效果也不好。

第二、端庄大气,有一种书卷气息。华先生受传统诗学影响甚深,他所吟诵的都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诗文,常年沉浸在优秀诗文之中,精神气质自然有所变化,自然具有书卷气。这些优秀作品的作者,都是学养深厚、品德优秀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反映出他们人品的高尚,正确地吟诵他们的作品,自然要表现出端庄大气的特点。因此与其说华先生的吟诵端庄大气,不如说这些作品本身就具有端庄大气的特质,华先生只是把作品内在的特质表现出来了。

第三、语音融通南北,不受方言区域的限制。华先生是辽宁沈阳人,吟诵受学于桐城派;求学于京都,设帐于中原,这种复杂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吟诵最大限度地融通南北的语言。北方学人接受华调吟诵没有丝毫问题,南方学人对华调吟诵也不排斥,即使广东、福建方言比较鲜明的地区,对华调也能完全接受。故有南方学人提出“华调吟诵不受方言区域的限制”、“华调是通往普通话吟诵的桥梁”。

一段难忘的记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