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别人那里,我们认识了自己
“只要生命还在,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还在,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这句小诗也许不是汪国真师兄最有名的诗,但每每读罢那种莫名的感动都会油然而生,是的,无论什么艰难的时刻,只要翻开师兄的诗集,闻着纸页的芬芳,躁动的心都会宁静,希望的光明就在远方。当我还只是一个青春懵懂的中学生时,师兄的文字,师兄的诗词就已经深深镌刻我心。
机缘巧合,我读着师兄的诗走进了母校暨南大学,也正是这一点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师兄,在暨南园的岁月,我赶上了师兄入校三十周年,同样也赶上了师兄82届三十年毕业庆典,有幸听了多次师兄的讲座,参加过师兄的书法笔会,让我从更多的角度可以了解一个不一样的师兄。
作为一个暨南学子,汪师兄有着比更多的人浓郁的母校情,他的每次讲座无不饱含深情,他笔下的暨南园,在蒙古包饭堂里他得知了他小诗的《我微笑着走向生活》的发表,在中文系楼前,他经历了第一次中国青年报的专访,“早读,东方白,结伴读书来,书声琅琅传天外,壮志在胸怀……灯下,星光间,同学坐桌前,今天灯下细描绘,明朝画一卷。”听着师兄声情并茂的朗读,这首调皮的《学校一天》让闻者不禁莞尔。
师兄说,在这个世界上最宽广的既不是海洋,更不是天空,只有我们这个实实在在的人,因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也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许在讲台上老顽童似的汪国真,在台下却更多的懂得世事的沧桑,人作为一个主体拥有了太多的可能,每每到此,他必然会说起他那脍炙人口的诗篇“无论走向何方,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从别人那里,我们认识了自己。”

二、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记得汪师兄曾经和我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年他去杭州出差,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作为一个诗人,他对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有着太多的憧憬,他渴望去探究苏堤的晓月,他盼望去寻找白堤的断桥,更愿意去发现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浣纱。但是,一个杭州的朋友却用一句话将他点醒,师兄声情并茂的告诉我们“那个朋友用一种很平淡的语气说,西湖有什么好玩的,不就那样?”一句“不就那样?”让师兄陷入了沉思。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有的只是熟悉的回忆,而这回忆却是想遗忘的;熟悉的地方没有新的风景,残存在脑海中的是旧的风景,该如何去寻找新的风景?”是的,这就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首诗的由来,师兄常说,世界上的美其实无处不在,但我们却时常忽略了这份美,因为熟悉所以漠视,因为了解所以遗忘,景色是这样,生活不也是这样吗?这就是师兄一直以来苦苦追寻的一切,因为他无法容忍自己成为那个因为熟悉而漠视一切的陌生人。
这也就可以理解,作为一个诗人的汪师兄却在写作之余纵情于书画海洋,徜徉于歌曲世界,也许这每一个对于他都是新的挑战,但是就是这样的挑战让他能够保持自己的赤子之心,而正是这颗赤子之心却让他在书法、绘画、作曲、教育等各界斩获颇丰,逃脱熟悉这就是汪师兄人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三、抬头看看落叶,低头往往天空
师兄的诗情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来自他对世界的观察,东坡居士说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汪师兄也正追求着这点。如果说古典学院派的画是对景色一刹那的素描,那汪师兄的诗则是文字张力的动景。
一年秋天,师兄走在玉渊潭公园的小径上,一阵风吹过,无边落木萧萧而下,火红金黄的地面是一片的静谧,但是,他的诗动了,他说,其实秋天的景妙在动中的美丽,落叶的静谧衬托出抬头的动作,只是这一瞬就已经囊括了在风中摇曳的枯叶,诗是画的意境,诗中无水,水却藏于诗中,因为低头这一动作就已经隐喻着平静湖水所倒影的无垠蓝天。
是的,师兄的诗所追求的是人性的光辉,而景色却也是心灵悸动的表现,“飘来的是云,飘去的也是云,既然今天,没人识得星星一颗,那么明日,何妨做皓月一轮。”这就是他的追求,这就是他的命运,因为谁又能说的清什么是苦什么是甜,只要确定了就义无返顾,在我们面前的其实很简单,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四、走向远方
来到北京,我加入了学校的校友会,师兄也在,正想什么时候聚会能去拜访师兄,却不想听到师兄阖然长逝的噩耗,也许在师兄这短暂却又辉煌的一生中,他的走给人们留下来太多的省略号,我相信他离去的并不痛苦,因为他正走在他所追求的路上,正如他说的“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最后,我选择我最喜欢的师兄的一首诗结尾,愿一身诗意千寻瀑的师兄能在天堂继续追求他的事业。
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
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
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
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
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
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
……
我们学着只争朝夕。
人生苦短,
道路漫长,
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
我们不停地走着,
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走向远方,
从少年到青年,
从青年到老年,
我们从星星走成了夕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