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7则(3)

16、先想想“我能帮谁”更有利
小莉忙于工作,不能及时接孩子放学,她埋怨朋友小琴不愿意帮她“顺便”带孩子。经常帮忙带孩子肯定不是一件顺便的事,小莉与其埋怨,不如想想自己能拿什么和小琴交换,也就是她能帮小琴做些什么。不然,就另外去找一个可以提供帮助的人,来进行利益互换。

想想“我能帮谁”比“谁能帮我”,更能解决问题。

17、承担更多的企业责任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比如支持慈善、慷慨纳税等,能提升企业形象,增强员工动力,赢得客户信任;甚至会影响他人对其产品品质的评估。

18、知恩图报的益处
当一方给予他人恩惠时,接受者会感到有必要回报对方。但时过境迁,给予方对恩惠的感知价值会升高,而接受方则会降低。

19、得寸,再进尺
全线产品的推销要从小订单开始;问卷调查先从简短的问卷开始;健身,也可以先从最小的要求做起,比如绕小区走一圈。只要迈出第一步,千里之行就有了可能。

20、先给对方贴个标签
研究人员发现,先询问人们“你认为自己乐于助人吗”,然后再提出帮忙的请求,对方同意的概率竟然是77%;而没有事先询问的那一组中,同意的概率仅仅为29%。

标签法:将某一特质、态度、信念或者其他标签标记在某一个人身上,然后对这个人提出与标签相符的请求。

21、鼓励对方做出承诺
有客人打电话预定座位时,接待员把“需要取消预约时请致电说明”,改成“如果你要取消预约,那么能否致电说明”,要求客人做出承诺。这一小小转变,使得餐厅的爽约现象大大减少。

无论你是经理、老师、销售、政客或其他身份,只要能用上这个策略,你就多一筹胜算。

22、写下自己的目标
写下目标能提升履行承诺的投入程度。当一个人做出主动承诺时,他倾向于认为是他本身的性格、爱好、理想等让自己做出了这个决定。

主动承诺也可以应用于生活之中,人他人更好地完成你的请求。

【打卡】

1、我能帮谁与谁能帮我
小莉最近新开展了一项业务,需要在外边跑,常常赶不及去接孩子放学。她埋怨同住的朋友小琴不愿意帮她“顺便”带孩子。她甚至和小琴的老公诉苦,说大家既然住在一起,就应该彼此照应。

我倒是觉得小莉有些强人所难了。经常帮忙带孩子,肯定不是一件“顺便”的事。小莉现在却想通过小琴的老公来对小琴施压,结果就怕适得其反了。

小莉与其埋怨,不如想想自己能拿什么和小琴交换,也就是她能帮小琴做些什么,让她心中有所亏欠,她才能心甘情愿地来照应你。不然,就另外去找一个可以提供帮助的人,来进行利益互换。

想想“我能帮谁”比“谁能帮我”,更能解决问题。

2、贴标签
研究人员发现,先询问人们“你认为自己乐于助人吗”,然后再提出帮忙的请求,对方同意的概率竟然是77%;而没有事先询问的那一组中,同意的概率仅仅为29%。

贴标签竟然有如此大的作用?的确是。

老奶奶点评文章时,说我写得挺好。我一听就惭愧了,下次打卡就多加了几分力气,总要对得起“挺好”这两个字。

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贴负面的标签,比如“他就是这样不听话”“他很小气”,孩子会在潜意识中加强自己的标签特性。相反,而要多给孩子贴好的标签,引导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3、一诺千金
有客人打电话预定座位时,接待员把“需要取消预约时请致电说明”,改成“如果你要取消预约,那么能否致电说明”,要求客人做出承诺。这一小小转变,使得餐厅的爽约现象大大减少。

而当人们把目标写在纸上时,则能进一步提升履行承诺的投入程度。当一个人做出主动承诺时,他倾向于认为是他本身的性格、爱好、理想等让自己做出了这个决定。

当我承诺12点之前打卡,我努力让自己完成这个目标。一开始我熬夜也要完成,现在我提前准备,已经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了。

主动承诺也可以应用于生活之中,让他人更好地完成你的请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