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西效应

        最近总有家长向我抱怨道:“我的孩子上初一。为了能让他好好学习,我们制定一个奖励制度:平时小考90分以前上,奖励10元;前10名,(奖)50元;进入前5名,(奖)100元。开始还真管用,他一回家就看书、温习功课。可时间一长,孩子明显出现厌倦学习的情绪。我们只好加码,但看来效果不大........愁死我们了!”

        其实,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类似的困惑:动辄给孩子金钱、物质的许愿和奖励,开始的确有效,但慢慢地就不尽人意,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奖赏之所以不灵验,正是因为"德西效应"。父母如果让孩子养成了为了获得奖赏才去努力学习的习惯,孩子就体会不到出色完成一项工作后的激动与兴奋。

        前几日读过一篇这样的文章《如果员工没有动力,试试这样的薪酬制度,效果决然不一样》,就单纯地从激励层面来看,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文章,文中介绍了五星十档的加薪制度,奋斗者加三级合伙人的生态机制,注重过程激励等等各种激励的方法,但是薪酬管理,运用之妙,可以达到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但如果一味依赖薪酬的外在刺激,可能会带来“德西效应”,不仅不能激励员工,还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一个私人企业老总每每向人抱怨自己的高级人才大量走失:“我已经连续给他们涨了很多次工资了,怎么看不到一点成效呢?”就薪金这个角度来看,原有的外加报酬如果距离人才需要满足的水平太远,直接激励的原有强度又不足,必然导致“德西效应”。如果人才觉得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都不尽如人意,即使外在报酬不断增加,也无法达到他的预期,转投他处是必然的结局。

       在IBM有一句拗口的话:加薪非必然!IBM的工资水平在外企中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低的,但IBM有一个让所有员工坚信不疑的游戏规则:干得好加薪是必然的。

如何避免“德西效应”呢?

       简单而言,培养兴趣,对任何事情来说,兴趣才是更大更持久的动力,一旦失去兴趣,做事的动机就会降低了。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选择一个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事业,对于成功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使你工作起来充满快乐和灵感,事半功倍。

       巴菲特在被问到成功的秘诀的时候说:“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喜欢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一个忠告,这就是我给能给你的忠告了。”让我们记住巴菲特给我们的忠告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09-这周我看了什么 看了这些东西: 01 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目标导向设计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问项目需要解决的问...
    北斗南星阅读 3,207评论 0 2
  • 今天是六月的最后一天了,也是趁早写作营的最后一天。仿佛什么事情到了“最后”就会产生一种仪式感,不管是“最后一次”“...
    鹿千层阅读 2,750评论 0 0
  • 1、 资源文件包。我们将许多图片、XIB、文本文件组织在一起,打包成一个Bundle文件。方便在其他项目中引用包内...
    漠川阅读 2,325评论 0 1
  • 从小爷爷辈的就告诉我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长大一点,我们在课本中读到高尔基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感想心得阅读 3,71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