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鼎钧《四馀读书记》一文摘要(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书滋味》) 其三
11、七十岁的隐地,好奇心还没丧失,求知欲还没满足,美好的想象还没模糊,单纯的善意还没污染,感觉依然丰富而敏锐。
【这句话让我想到一个词:“赤子之心”。语出《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百度百科上这样解释:“赤子之心,就是一颗率直、纯真、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的「心」,能够常常怀着「赤子之心」,才可以成为大人。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认为,这种单纯的心,本身就是一种美德。”进一步讲,保持这种童真和好奇心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位大诗人大艺术家。】
12、言曦散文的引人入胜之处,在词汇的丰富、句法的多变,和流露着一种冷淡的幽默。文章是词汇组成的,好文章是“最恰当的字(词)用在最恰当的位置上”。所谓恰当,是一个选择问题;而选择,必先有足够的候选者,始能得心应手。
【这让我想到文章中用词要准确,形象和生动。再加上一点,简洁凝练。这就需要推敲和锤炼字句。】
13、选用词汇的范围愈宽,句法的变化愈大。
【这句话不难理解,故而不再多说。】
14、现代散文特别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是他的思想性。······完善的思考力,是每一个人减少失误、改善行为、保障幸福所需要的力量。
【引申一下,个人感觉,文章不难做到消遣性,可能很多读者都希望通过阅读得到休闲、娱乐和放松,而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更高级的要求。最难得的是兼而有之,让自己的文章同时有广度和深度,满足更多受众不同的阅读需求,让更多的人都能从其中有所收获有所体悟。从这个角度说,我挺欣赏金圣叹推崇的“六才子书”。偶然的机会读过一点《庄子》和《史记》,那语言的好,真的不是常人可以望其项背。近的比如四大名著,亦是如此,一方面他们是通俗平实的,亲切而自然,同时它们又是丰富深刻的,这样才能历久弥新魅力不减。】
15、艺术家先将自己的生命放进他的作品,然后欣赏者才肯对着那艺术品投入生命。然后那作品,才是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心灵交会之处,是两个生命的凝合。然后,我们欣赏者的生命成为那作品生命之一部分,那作品的生命也成了欣赏者的生命之一部分。这样的作品自然经得起时间磨洗,人群选剔。
【宋代陆九渊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文章是个媒介,它把作者和读者联结在一起。它本身是作者心血、汗水、时间乃至生命的凝结,读者通过阅读,一方面吸取知识和养分,一方面也受到它的影响和熏染,乃至引发感慨和共鸣。终于,作者和读者在思想上产生交融和碰撞,从而融为一体。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也许这种影响在当时可能比较细微或者体会不到,但是日积月累会从量变到质变。很多时候我就感叹,很久以前读过的几篇文章或者几本书,到现在还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意识到它们对自己产生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变化更像是一大堆煤放在那里不动,外表看上去没什么变化,时间长了深处发生自燃,引起了化学反应。这样的作品也才更有阅读的价值。】
{小结:昨天值班,用了三篇文字,终于把王鼎钧先生《四馀读书记》这篇文章的笔记写完了,松了一口气。这是一篇精彩的文章,近年来我所读到的为数不多的好文章之一。它有章法可以遵循,有标准可以参考,有经验可以借鉴。王静安先生《文学小言》有云:“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套用静安先生的话,这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好游戏。还有就是以后读书笔记不能这么写了,需要改改格式,更规范一些。因为我从百度上搜索不到这篇文章的原文,反而发现我的笔记排在了前面,真是很郁闷,担心日后因为版权的问题找我麻烦。我有一套岳麓书社版评点本的四大名著,个人挺喜欢这种眉批式评点的方式,可以就自己感悟最深的一点生发开去,可多可少可长可短可深可浅,从而凸显文章的亮点;不足是难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线,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尤其是对没有阅读过原文的读者来说更是如此。}